返回 电脑版
《太阴阳明论》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太阴阳明论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太阴阳明论》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足太阴脾经属阴经,足阳明胃经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它们虚实的更替不同,顺逆的更替也不同,疾病或从体内发生,或从体外侵入,因为发病原因各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帝曰:
      黄帝道:
    愿闻其异状也?
    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具体情况。
      岐伯曰:
      岐伯说:
    阳者天气也,主外;
    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负责护卫人体外部;
    阴者地气也,主内。
    人身的阴气(精气),犹如地气,负责滋养人体内部。
    故阳道实,阴道虚。
    所以,阳气性质刚实固守于外,阴气性质柔虚守于内。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阳气受到邪气侵害会传入六腑,阴气受病会多累及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
    入五脏则?
    邪入五脏。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所以,喉咙司呼吸而通天气,咽部吞饮食而连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所以阴经之气,从足沿内侧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内侧到达指端;
    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阳经之气,从手沿外侧上行至头,再沿外侧向下行到足。
    故曰:“
    所以说:“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头顶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指端,再向上行。”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故风邪为病,人体上部首先感受邪气;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湿邪成疾,人体下部首先感受邪气。
      帝曰:
      黄帝道: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脾病会引起四肢痿弱功能失常,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的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精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痿弱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帝曰:
      黄帝道:
    脾不主时,何也?
    脾脏不能主管一个季节,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别在四季长养四脏,时间在四季之末的最后十八天,故脾不单独主管一个季节。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就像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气于全身各部位,而不专门主管一个季节。
      帝曰:
      黄帝道: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脾与胃仅以一层膜相连,而脾能为胃传输津液,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足太阴脾经,属三阴经脉,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之水谷精气输送到手足的三条阴经;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的三条阳经。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滋养,精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图片版
    太阴阳明论

    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相关作品
    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

    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

    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