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
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
子以为何如?”
你认为这件事会怎样发展?”
对曰:“
赵累回答说:“
宜阳必拔也。”
宜阳会被秦国攻破。”
君曰:“
周赧王说:“
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宜阳方圆八公里,有十万善战的将士,储存的粮食也能够支撑好几年,且它附近还有韩国国相公仲的二十万大军,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成功、宜阳不会被秦国攻破的。”
对曰:“
赵累回答说:“
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
攻打宜阳的秦将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他攻下宜阳就有功,相当于秦国的周公旦;
无功,则削迹于秦。
如果不成功,就会被秦国被革除官职。
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
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阳,如宜阳攻不下来,秦武王会以此为耻。
臣故曰拔。”
大势所趋,所以我说宜阳会被攻破。”
君曰:“
周赧王说:“
子为寡人谋,且奈何?”
那么你替寡人谋划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对曰:“
赵累回答说:“
君谓景翠曰:
请君王对楚将景翠说:
‘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
‘你的爵位已经是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柱国,即使你这次战争获胜,你的官爵也无法再升了,但如果不获胜的话,那么你就会被判死罪。
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不如与秦国作对而去援助宜阳,只要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要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就一定会拿出宝物送给你。
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韩国国相公仲也会因为你乘虚攻打秦国而敬慕你,他也一定会宝物送给你。’
”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
” 秦军攻下宜阳后,楚将景翠听取周王意见发兵攻秦。
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
秦国大为恐惧,赶紧把煮枣地方献给景翠,韩国果然也拿出重宝酬谢景翠。
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国的煮枣城,还从韩国那得到了财宝,因此他非常感激东周对他的恩德。
。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
卫嗣君病。富术谓殷顺且曰:“子听吾言也以说君,勿益损也,君必善子。人生之所...
卫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见。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梧下先生曰:“...
秦攻卫之蒲,胡衍谓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为秦乎?以为魏乎?为魏则善,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