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衆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此何也?
这为什么呢?
以亏人自利也。
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是何故也?
这是什么原故呢?
以亏人愈多。
因为他损人更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此何故也?
这是什么原故呢?
以其亏人愈多。
因为他损人更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此何故也?
这是什么原故呢?
以其亏人愈多。
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
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
。
①选自《墨子·非攻上》。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战国时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是由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和墨家的学说编写的,今存53篇。
②〔园圃(pǔ)〕园,果园。圃,菜园。
③〔非之〕说他不对。
④〔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⑤〔以〕因为。
⑥〔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攘,偷盗。豕,猪。豚,小猪。
⑦〔不义〕不正当。
⑧〔是〕代词,此,这。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⑨〔苟〕假使。
⑩〔兹〕同“滋”,更加。
⑾〔益厚〕更严重。益,更。厚,重。
⑿〔栏厩(jiù)〕养家畜的地方。
⒀〔不辜〕无罪。
⒁〔扡〕同“拖”,剥下来。
⒂〔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⒃〔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⒄〔攻国〕攻打别国。
⒅〔弗〕不。
⒆〔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⒇〔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向前行。
21〔重(chóng)〕倍。
22〔情〕实在。
23〔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24〔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25〔辩〕同“辨”,分别。
26〔甘〕甜。
27〔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28〔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这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它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抨击了攻掠他国的不义战争。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墨子(约公元前476年(一说是公元前480年)~约公元前390年(一说是公元前420年)),墨家学派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情欲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
鲁君谓子墨子曰:“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子墨子曰:“可。昔者,三代之圣...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