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里仁篇》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论语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里仁篇
先秦-论语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篇》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子曰:“
      孔子说:“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子曰:“
      孔子说:“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子曰:“
      孔子说:“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子曰:“
      孔子说:“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
      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曰:“
      孔子说:“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好仁者,无以尚之;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
    我未见力不足者。
    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子曰:“
      孔子说:“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观过,斯知仁矣。”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子曰:“
      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子曰:“
      孔子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子曰:“
      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子曰:“
      孔子说:“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子曰:“
      孔子说:“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子曰:“
      孔子说:“
    能以礼让为国乎?
    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
    何有?
    那还有什么困难呢?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子曰:“
      孔子说:“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子曰:“
      孔子说:“
    参乎!
    参啊。
    吾道一以贯之。”
    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曰:“
    曾子说:“
    唯。”
    是。”
    子出,门人问曰:“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
    何谓也?”
    这是什么意思?”
    曾子曰:“
    曾子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子曰:“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
      孔子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子曰:“
      孔子说:“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子曰:“
      孔子说:“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子曰:“
      孔子说:“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去世,三年不改父亲的意愿,这样就可以称作孝了。
      子曰:“
    "  孔子说:“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子曰:“
      孔子说:“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子曰:“
      孔子说:“
    以约失之者鲜矣。”
    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子曰:“
      孔子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
      孔子说:“
    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曰:“
      子游说:“
    事君数,斯辱矣;
    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
    朋友数,斯疏矣。”
    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图片版
    里仁篇

    论语(先秦)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

    论语相关作品
    论语十二章-论语(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子罕篇-论语(先秦)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

    泰伯篇-论语(先秦)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

    公冶长篇-论语(先秦)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