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象祠记》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王守仁)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象祠记
明代-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题记:

象是舜同父异母的兄弟,舜没有当天子的时候,他曾和母亲多次陷害舜,但都没有成功。舜却不予计较,继位后,仍是以德报怨,封他做了有鼻国国君。这篇文章以苗人翻修象祠一事开头,然后推断象后来可能改过自新,从而引发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以此劝勉世人修身重德。本文通过对话,肯定了人性的向善,这就是王守仁思想中的“致良知”的体现。

    《象祠记》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灵博山上有一座象祠。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那山下住着的苗民,都把象当作神灵来祭祀。
    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宣慰使安君,应那些苗民的请求,翻修了祠堂,同时请我做一篇记。
    予曰:“
    我说:“
    毁之乎,其新之也?”
    是拆毁它呢,还是翻修它呢?”
    曰:“
    宣慰使说:“
    新之。”
    是翻修它。”
    “新之也何居乎?”
    我说,“翻修它,有什么理由吗?”
    曰:“
    宣慰使说:“
    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这座祠堂的来历,大概是没有什么人知晓了。
    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然而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上,都是尊奉象,祭祀象,一直沿袭而不敢荒废。”
    予曰:“
    我说:“
    胡然乎?
    为什么这样呢?
    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
    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代的人就曾经毁掉过。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
    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他不孝顺,作为弟弟他骄傲狂妄。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对他的祭祀在唐代受到贬斥,可是还存留到现在;
    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现在有鼻被废弃了,可是还盛行于此地,为什么这样呢?”
    我知之矣:
    我懂得了:
    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
    君子喜爱这个人,会把这种喜爱延及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圣人的弟弟呢?
    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
    如此看来,人们所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啊。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想那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德政感化了苗族之后吧?
    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
    不然的话,从古到今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
    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可是象的祠堂却独独能延续到今世。
    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我于是从这里得以看到舜的德行的至大至盛,浸入人心之深,以及他的恩泽流传的广远和长久。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象的不仁德,大概只在于开始的时候,怎见得他不是最终被舜感化了呢?
    《书》不云乎:“
    《书》上不是说过吗:“
    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舜能用他的孝顺使家庭和睦,使家人日益向善上进,不至于走到邪路上去。”
    “瞽瞍亦允若。”
    “瞽瞍也表示顺从。”
    则已化而为慈父。
    最终因为舜的感化而成为了慈祥的父亲。
    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如果象还是不敬爱哥哥,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
    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
    不断地向善的标准进步并且调整自己,就不会沦于邪恶;
    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
    不往邪路上迈步,就一定会向善的标准靠近。
    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象最终为舜所感化这是真实可信的啊。
    《孟子》曰:“
    孟子说:“
    天子使吏治其国”。
    天子派遣官吏去治理象的封国。
    象不得以有为也。
    象于是不能有所作为。”
    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
    这大概是舜深爱着象,并且为他做了周详的考虑,所以用来扶持他、辅导他的办法也就很周到啊。
    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
    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圣明,可是管叔、蔡叔也不能避免被诛杀放逐。
    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
    从这里能够看到象是被舜所感化了,所以能够任贤使能,安稳地坐在他的位子上,使他的恩德遍及百姓,所以死了以后才有人怀念他。
    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诸侯的卿,都是由天子任命的,周代的这种制度,大概是仿效舜封象以后的做法吧!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我因此能够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被感化的人。
    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
    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堂,是根据象开始的表现;
    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如今这些苗民尊奉他,是根据他后来的表现。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这其中的道理,我将要向世人阐明。
    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
    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像象一样,还是可以改正的;
    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君子修养自己的德行,到了至大至盛的时候,即使有人像象一样不仁善,也还是能够感化他的。
      

    注释

    〔灵博之山〕在今贵州黔西。
    〔象〕传说中舜的异母兄弟,曾和舜父及舜的后母一起图谋加害舜。
    〔禋祀〕指祭祀。
    〔禋〕古代烧柴升烟以祭天求福。
    〔骜桀〕暴戾不驯。
    〔烝烝〕淳厚的样子。
    〔乂〕善。
    〔瞽瞍〕舜的父亲。
    〔弟〕通“悌”,敬爱兄长。
    〔底〕通“抵”,达。
    〔殆〕大概。

      图片版
      象祠记

      王守仁(明代)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

      王守仁相关作品
      尊经阁记-王守仁(明代)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

      君子亭记-王守仁(明代)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

      疑人窃履-王守仁(明代)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泛海-王守仁(明代)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

      春晴-王守仁(明代)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