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蹇叔哭师》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左丘明
原文/译文 一句一译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蹇叔哭师
春秋鲁国-左丘明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哭师》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穆公访诸蹇叔。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
    蹇叔曰:“
    蹇叔说:“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
    公辞焉。
    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之曰:“
    蹇叔哭他们说:“
    孟子!
    孟明啊。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公使谓之曰:“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
    尔何知!
    你知道什么?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
    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
    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秦师遂东。
    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

    〔杞子〕秦大夫。僖公三十年,秦穆公与郑人订立盟约以后,派杞子等三位大夫留守在郑国。
    〔管〕钥匙。
    〔蹇叔〕秦国元老。
    〔无乃〕恐怕,表示委婉的语气词。
    〔悖〕怨恨。
    〔孟明西乞白乙〕三人都是秦国的将领,即百里视(字孟明)西乞术白乙丙。
    〔中寿〕六十岁左右,此时蹇叔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
    〔木拱〕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殽〕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地势险要。
    〔二陵〕指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五里。陵,大山。
    〔夏后皋〕夏朝帝王,名皋,夏桀的祖父。

      图片版
      蹇叔哭师

      左丘明(春秋鲁国)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

      左丘明相关作品
      单子知陈必亡-左丘明(春秋鲁国)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候不在疆...

      襄王不许请隧-左丘明(春秋鲁国)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

      祭公谏征犬戎-左丘明(春秋鲁国)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

      子产论政宽猛-左丘明(春秋鲁国)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子革对灵王-左丘明(春秋鲁国)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