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题记:
在自春秋起始的东周,从平王东迁立国,就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为了达成妥协,周平王和郑庄公,居然采用了交换质子这一手段。而这一手段并没有奏效。以上就是该文的背景。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的卿士(官职名称)。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后来)周平王将部分权力分给了虢公,这让郑庄公对周平王心生怨恨。
王曰:“
周平王解释说:“
无之。”
没有偏心于虢公这回事。”
故周郑交质。
为了表示互信,周王室和郑国交换了人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周平王)的儿子狐被送到郑国做人质,而郑庄公的儿子忽则被送到周王室做人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周平王去世后,周王室打算让虢公全面掌管政务。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到了四月,郑国的大臣祭足率领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
秋,又取成周之禾。
到了秋天,他们又去收割了成周的稻谷。
周郑交恶。
从此,周王室和郑国之间结下了仇怨。
君子曰:“
有见识的人评论道:“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如果信用不是发自内心,即使有盟约和抵押也毫无意义。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彼此坦诚相待,互相体谅,并用礼仪来约束行为,就算没有抵押,又有谁能挑拨他们的关系呢?
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如果真能做到真诚守信,那么即使是山间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或水藻之类的野菜,装在竹筐铁锅等简陋的器物里,用低洼地沟渠里的水来煮,也完全可以用来祭祀鬼神,甚至供奉给王公贵族食用,更何况是两国缔结盟约这样的大事,只要按照礼法行事,哪里还需要用人质来保证呢?
《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国风》里有《采蘩》和《采蘋》,《大雅》里有《行苇》和《泂酌》,这些诗篇都在强调忠信的重要性。”
1.卿士:周朝执政官。
2.贰于虢(guó):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3]
3.郑伯:诸侯国郑国的君主,这里是郑庄公。
4.交质:交换人质。
5.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称“王子狐”,在长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
6.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7.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8.畀(bì):交给。
9.祭(zhài)足:即祭仲,郑大(dà)夫。温,周朝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
10.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11.中:同“衷”,内心。
12.明恕:互相体谅。
13.要(yāo):约束。
14.间:离间。
15.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16.沼沚:沼,池塘。沚,水中小洲。
17.蘋(píng):水生植物,即浮萍。蘩(fán),白蒿。蕴藻,一种聚生的藻类。菜,野菜。
18.筐莒(jǔ):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莒。锜(qí)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錡,无足为釜。
19.潢(huáng):积水池。污,积水。行(háng)潦(lǎo), 路上的积水。
20.荐:享祭,祭祀。
21.羞:同“馐”,进奉。
22.《采蘩》、《采苹》: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23.《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24.昭:表明。
参考资料:
1、
吴楚材 (作者), 吴调侯 (作者), 胡波 (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候不在疆...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