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题记: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冇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佈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嚮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蹠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衆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君子曰:
君子说:
学不可以已。
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诗曰:“
《诗经》上说:“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
醯酸,而蚋聚焉。
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
《诗》曰:“
《诗》上说:“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
故君子结于一也。
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
为善不积邪?
行善可以积累。
安有不闻者乎?
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恶乎始?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
恶乎终?
又从何结束呢?
曰:
答: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
为之,人也;
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
舍之,禽兽也。
反之又与禽兽何异?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尚书》是政事的记录;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诗经》是心声之归结;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
傲、非也,囋、非也;
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
君子如向矣。
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
故曰:
所以说:
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
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
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问楛者,勿告也;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
告楛者,勿问也;
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
说楛者,勿听也。
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
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
非其道则避之。
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
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诗曰:“
《诗经》说:“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
此之谓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
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志致的事情。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𫐓(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每天。
〔知(zhì)〕通“智”,智慧。
〔明〕明达。
〔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遗言〕犹古训。
〔干(hán)〕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
〔夷〕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
〔貉(mò)〕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嗟尔君子”六句〕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明》。靖,安。共,通“供”。介,给予。景,大。
〔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跂(qǐ)〕踮起脚后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疾〕声音宏大。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假〕凭借,利用。
〔舆〕车厢,这里指车。
〔利足〕脚走得快。
〔水〕游泳。
〔绝〕横渡。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
〔苕(tiáo)〕芦苇的花穗。
〔射(yè)干〕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药,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间,形似树木,所以荀子称它为“木”,其实是一种草。一说“木”为“草”字之误。
〔“蓬生麻中”四句〕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蓬,蓬草。麻,麻丛。涅,黑色染料。《集解》无“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字,据《尚书·洪范》“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正义》引文补。
〔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开白花,味香。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
〔渐(jiān)〕浸。
〔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服〕穿戴。
〔所渐者然也〕被熏陶影响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然,这样。
〔邪辟〕品行不端的人。
〔中正〕正直之士。
〔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
〔强自取柱〕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
〔柔自取束〕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
〔构〕结,造成。
〔畴〕通“俦”,类。
〔质〕箭靶。
〔斤〕斧子。
〔醯(xī)〕本意指醋。
〔蜹(ruì)〕飞虫名,属蚊类。
〔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锲(qiè)〕用刀雕刻。
〔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蛇鳝〕一作“蛇蟮”。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
〔惛(hūn)惛〕指专心致志。
〔昭昭〕明白的样子。
〔螣(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
〔鼫(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
〔穷〕窘困。
〔“尸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鸤鸠》。仪,通“义”。
〔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瓠(hù)巴〕楚国人,善于弹瑟。
〔沈〕同“沉”。《荀子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
〔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六马〕古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
〔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
〔草木润〕据王念孙考证,“草”字衍,“木”与下文“崖”对文。
〔崖〕岸边。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恶(wū)〕即“乌”,疑问助词,哪,何。
〔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
〔真〕果真,确实。
〔没〕即“殁”,死。
〔中声〕中和乐声,指雅正醇美的乐调。
〔止〕极。
〔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蝡(rú)〕同“蠕”,微动。
〔傲〕浮躁。
〔囋(zá)〕形容言语繁碎。
〔向〕通“响”,回音。
〔方〕通“仿”,仿效。
〔学杂识志〕据王引之说,“识”为衍文。
〔顺〕通“训”,解释词义。
〔原本〕均作动词,指追溯本源。
〔经纬蹊径〕纵横道路,这里指学习的各种途径。经纬,直线与横线。
〔挈〕提,拎。
〔裘〕皮衣。
〔诎〕通“屈”,弯曲。
〔顿〕抖动,整理。
〔道〕由,遵。
〔礼宪〕礼法。
〔舂〕把谷类的皮捣掉。
〔黍〕黍子,谷类。
〔飡〕即“餐”,吃。
〔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指饭。
〔楛〕原指器物粗糙恶劣,这里是恶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礼义。
〔争气〕指意气用事。
〔致〕极致,最高的境界。
〔隐〕有意隐瞒。
〔瞽〕盲目从事。
〔谨顺其身〕指君子谨慎修养自己,做到不傲不隐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匪交匪舒”二句〕语本《诗经·小雅·采菽》。匪,非,不。交,通“侥”,侥幸急躁。舒,缓,慢。予,通“与”,赞成。
〔伦〕与“类”同义,指类别。
〔桀纣〕夏朝和商朝的亡国之君。
〔盗跖〕古代一个名叫跖的大盗。
〔数〕数说,与“诵”意义相近。
〔是〕指全而粹合乎礼仪之美。
〔五声〕宫商角徵羽,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五味〕甜酸苦辣咸,这里指美味。
〔应〕指对外界事物的应变能力。
〔成人〕全人,完美的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