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的原文打印版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
未知-经

  太上曰:皇天生我,皇地载我,日月照我,星辰荣我,诸仙举我,司命与我,太一任我,玉宸召我,三官保我,五帝卫我,北辰相我,南极佑我,北斗辅我,金童侍我,王女从我,六甲直我,六丁进我,天门开我,地户通我,山泽容我,江河渡我,风雨送我,雷电随我,八卦尊我,九宫遁我,阴阳宗我,五行符我,四时成我,我命著我。太清玄籍,三宫升降,上下往来,旡穷无息,金饭玉浆,向求皆至,虚梵日月,与天为誓,𩵄魒䰢魁毕𩲃𩳐星,所求皆得,所向者亨,所为者合,所欲者成,种种变化,与道合真,何神不使,何令不行。我前有朱雀,后有玄武,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上有华盖,下蹑魁罡,神道光严,威镇十方,爱我者生,恶我者殃,谋我者死,憎我者亡,灵童神女,破邪金刚,三千六百,常在我傍,执节捧符,与我同游,太上摄京,天大吉昌,二十四符,与星历俱,急急如律令!
  太上驱邪治病灵符(见文末附图)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灵文,乃金阙上真授付修道之士,及世间男女,若能每日清朝,念此经三徧至七徧,乃至百徧,即有十方灵宝无上仙众、三元将军、翊天四帅真君、飞天神王、破邪力士,统领神将吏兵,各千万亿,守卫诵经者,常令安稳,金精猛兽无鞅外护,百鬼不能侵,邪魔不敢害,可以破庙除邪,可以治病消灾。旦夕持诵,令人耳目聪明,身强体轻,延年益寿,永保长生;兼书篆此灵符二十四道佩带,则驱邪,吞服则治病,常以甲子庚申朱书,唯在志诚,佩而行之。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
  隋大业十三年,老君遣霍山神,预告唐公受命之符,至高祖武德元年二月二十三日,有老人须发皓白,素衣鸟冠,乘白马,𮪣尾及蹄皆赤,现晋州羊角山,谓绛人吉善行曰:与我语大唐天子,今得圣治,社稷延洪,言讫胜空而去。其年四月二十七日,复现如前,但未审将何为信,老人曰:汝到京,有献石龟者可为验,言讫不见。善行以五月五日,见晋州总管贺孝义,具言其事,孝义将善行见秦王,王讨贼驻节于晋,遂差都督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致祭,老人复现,如善行所言,秦王令昂与善行驰驿入奏,五月十九日到京,于朝堂门见邛州治中张达进石龟,上有文曰:天下安,子孙兴,千万叶,千万岁。乃同入奏,果符前验。高祖大悦,𠡠于现处立庙。善行复见老人曰:天子疑我何事?答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老人曰:我是无上神仙,号曰老君,即帝之圣祖也。亳州有枯桧再生,以验天下太平。善行即告孝义奏闻,又于其年十二月七日,老君于庙复现,为善行曰:我亳州庙中枯桧巳更生,唐得圣治,子孙当享国绵永,巳遣神兵百万,待四月节助国讨刘黑闼。即驰入奏,至次年四月二十一日,果平黑闼。于是天下大定,而枯桧果更生焉,改羊角山为龙角山,以庙为庆唐观。至高祖龙朔间,老君复现,依状图写,号为瑞像。
  今本观正系天下第一地肺福地,高辛时,展上公得道升仙,晋有许长史披寻其地,建宅修真,父子得道,俱巳仙去,丹井存焉。梁有陶隐居,追寻其迹,而建昭真台,纂集三洞四辅灵文。唐开元间,李玄静先生为玄宗度师,请于朝,赐以金帛,即昭真台基而立瑞像殿,逮今几五百年,而殿宇瑞像皆唐人所造,为古道场,甲于茅山也。本朝大观三年四月十三日,有执爨道者梁悟真,凌晨汲水于殿前养龙池,俄有紫云弥覆其所,须臾,见一羽衣,厖眉皓首,长髯如雪,乘白马,自空而下,梁惊视其状,与殿中粹容无异,梁急作礼伏地,太上曰:吾居太清境上,偶降灵坛,怜汝服役勤劳,有志于道,而一无所遇,今授汝加句天童护命妙经,当专心诵之,立功行于世,道将为汝得矣。梁拜受慈训,仰睹圣真,复乘马嘶鸣凌虚而去。是岁,其地产芝草,一本数茎,梁自此却粒,神观顿异,平时庸愚,未尝识字,至是能书诵经,靡不通晓,示人灾福,历历如神,而梁仙去前三日,书二十四符投池中,凡有疾之人,入山求水,服而愈者,不可胜数,奉道之士,晨夕崇奉,凡有所求,虔心祈祷,无不感应。霄尝读混元圣纪,故录示像之因,并显应之迹,以告来者。
  绍兴甲子,茅山都道正明真通微大师傅霄谨书。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全文注音拼音版
    图片版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

    ()

    暂无
    经相关作品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

      太上曰:皇天生我,皇地载我,日月照我,星辰荣我,诸仙举我,司命与我,太一任...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二

      玉宸大道品   道言:昔于始青天中大浮黎土,受元始度人无量上品。元始天尊初...

    静心三诀

    静心诀 冰寒千古,万物尤静。 心宜气静,望我独神。 心神合一,气宜相随。 相间...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道言:   昔于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受...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 广修万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 体有金光,覆...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