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与吴质书》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曹丕)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与吴质书
魏晋-曹丕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於邑,裁书叙心。丕白。
 
 

题记:

曹丕与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是过从慎密的好友。然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徐干、阮瑀、应玚、陈琳、刘桢同时病死,同年王粲也逝去了。曹丕内心悲痛,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给一起同游宴的吴质写了这封信。

    《与吴质书》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二月三日,丕白。
      二月三日,曹丕说。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分别又将四年。
    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
    三年不见,《东山》诗里的士兵尚且感叹离别时间太长,何况我们分别都已经超过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够忍受呢!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虽然书信来往,不足以解除郁结在心头的深切怀念之情。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前一年流行疾疫,亲戚朋友多数遭受不幸,徐干、陈琳、应瑒、刘桢,很快相继都去世,我内心的悲痛怎么能用言语表达啊?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过去在一起交往相处,外出时车子连着车子,休息时座位相连,何曾片刻互相分离!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每当我们互相传杯饮酒的时候,弦乐管乐一齐伴奏,酒喝得痛快,满面红光,仰头吟诵自己刚作出的诗,每当沉醉在欢乐的时候,恍惚间却未觉得这是难得的欢乐。
    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我以为百年长寿是每人应有一份,长久地相互在一起,怎想到几年之间,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光了,说到这里非常痛心。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
    近来编定他们的遗著,合起来成为一本集子,看他们的姓名,已经是在阴间死者的名册。
    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追想过去交往相好的日子,还历历在目,而这些好友,都死去化为粪土,怎么忍心再说呢?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纵观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很少能在名誉和节操上立身的。
    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但只有徐干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品德,宁静淡泊,少嗜欲,有不贪图权位隐退之心,可以说是文雅而又朴实的君子。
    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
    他著有《中论》二十多篇,自成一家的论著,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他的精神、成就永远存在。
    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应瑒文采出众常有著述之意,他的才能学识足以著书,但他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实在应该痛惜。
    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近来遍阅他们的文章,看后不禁拭泪,既痛念逝去的好友,而且又想到自己生命短促。
    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
    陈琳的章表文笔很雄健有力,但稍微有些冗长。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刘桢的文风洒脱奔放,只是还不够有力罢了。
    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的五言诗很完美,在同代人中最妙。
    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阮瑀的书札文词美丽,使人感到十分快乐。
    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王粲只擅长辞赋,可惜风格纤弱,不能够振作起文章气势,至于他擅长的,古代没有人能超过很远。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过去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痛惜知音难遇,孔子听说子路被卫人杀害,剁成肉酱,命人将家里的肉酱倒掉,悲伤弟子当中没有能比得上子路的。
    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
    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难于轻视,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
      年龄已经增大,心中所想的千头万绪,时常有所思虑,以至整夜不眠,志向和意趣什么时候能再像过去那样高远呢?
    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已经变成老翁,只不过没有白头发罢了。
    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
    东汉光武帝说:“三十多岁,在军队中十年,所经历的事不止一件。
    "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
    我的才能赶不上他,但是年龄和他一样大了。
    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凭低下的才能却处在很高地位,德才不足,只是凭借父亲曹操之力而有高位,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
    恐怕永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游玩了。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
      顷何以自娱?
      近来您用什么自我娱乐?
    颇复有所述造不?
    仍旧再有什么著作吗?
    东望於邑,裁书叙心。
    向东望去非常悲伤,写信来叙述内心情感。
    丕白。
    曹丕陈说。

    注释


    (1)原题作《与吴质书》,据四库影印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四改。《三国志·魏志·吴质传》注引《魏略》云:"(建安)二十三年(218),太子又与吴质书。"在此信中,曹丕回忆与建安诸子流连诗酒的欢快情景,简评他们的文学成就,流露出怀念之情和对岁月的迁逝之悲。情真意切,平易晓畅。吴质,字季重,博学多智,官至振威将军,封列侯,与曹丕友善。
    (2)白:说。
    (3)岁月易得:指时间过得很快。
    (4)行:将。复:又。
    (5)"《东山》"句:《诗经·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写士兵的思乡之情。远,指时间久远。
    (6)支:承受。
    (7)书疏:书信。
    (8)劳结:因忧思而生的郁结。
    (9)昔年疾疫:指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的疾疫。
    (10)离:通"罹",遭遇。
    (11)徐、陈、应、刘:指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
    (12)连舆:车与车相连。舆,车。
    (13)接席:座位相挨。
    (14)须臾:一会儿。相失:相离。
    (15)觞酌(shāng zhuó)流行:传杯接盏,饮酒不停。觞,酒杯。酌,斟酒,代指酒。
    (16)丝:指琴类弦乐器。竹:指箫笙类管乐器。
    (17)忽然:一会儿,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不自知乐:不觉得自己处在欢乐之中。
    (18)谓百年己分(fèn):以为长命百年是自己的当然之事。分,本应有的。
    (19)相保:相互保有同处的欢娱。
    (20)图:料想。
    (21)零落略尽:大多已经死去。零落,本指草木凋落,此喻人死亡。略,差不多。
    (22)"顷撰"二句:我最近撰集他们的遗作,汇成了一部集子。顷,近来。都,汇集。
    (23)鬼录:死人的名录。
    (24)化为粪壤:指死亡。人死归葬,久而朽为泥土。
    (25)类:大多。护:注意。细行:小节,细小行为。
    (26)鲜:少。名节:名誉节操。
    (27)伟长:徐干的字。怀文抱质:文质兼备。文,文采。质,质朴。
    (28)箕(jī)山之志:鄙弃利禄的高尚之志。箕山,相传为尧时许由、巢父隐居之地,后常用以代指隐逸的人或地方。
    (29)彬彬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文质兼备貌。
    (30)《中论》: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31)德琏:应玚的字。斐然:有文采貌。述:阐发前人著作。作:自己创作。
    (32)良:确实。
    (33)间(jiàn)者:近来。
    (34)抆(wěn):擦拭。
    (35)"既痛"两句:既悲痛死者,又想到自己。行,又。
    (36)孔璋:陈琳的字。章表:奏章、奏表,均为臣下上给皇帝的奏书。殊健:言其文气十分刚健。
    (37)微:稍微。繁富:指辞采繁多,不够简洁。
    (38)公干:刘桢的字。逸气:超迈流俗的气质。
    (39)遒(qiú):刚劲有力。
    (40)绝:超过。
    (41)元瑜:阮瑀的字。书记:指军国书檄等官方文字。翩翩:形容词采飞扬。
    (42)致足乐也:十分令人快乐。致,至,极。
    (43)仲宣:王粲(càn)的字。续:一作"独"。
    (44)体弱:《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王粲"容状短小","体弱通脱"。体,体质、气质。
    (45)起其文:勃起他的文气。
    (46)"昔伯牙"句:春秋时俞伯牙善弹琴,唯钟子期为知音。子期死,伯牙毁琴,不再弹。事见《吕氏春秋·本味》。钟期,即钟子期。
    (47)"仲尼"句: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被杀并被剁成肉酱后,孔子便不再吃肉酱一类的食物。事见《礼记·檀弓上》。
    (48)醢(hǎi),肉酱。
    (49)门人:门生。
    (50)莫逮:没有人能赶上。
    (51)但为:只是。
    (52)后生可畏:年轻人值得敬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3)诬:妄言,乱说。
    (54)足下:对吴质的敬称。
    (55)年行:行年,已度过的年龄。
    (56)暝(míng):合眼入睡。
    (57)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号。
    (58)"年三十"三句:李善注以为语出《东观汉记》载刘秀《赐隗嚣书》。所更非一,所经历的事不只一件。
    (59)"以犬羊"四句:谦称自己并无特出德能,登上太子之位,全凭父亲指定。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文子》:"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服,披,穿。假,借。日月,喻帝后、天地。此喻指曹操。
    (60)见:被。
    (61)易:改变。
    (62)攀(pān)援:挽留。
    (63)炳烛夜游:点着烛火,夜以继日地游乐。《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炳,燃。一作"秉",持。
    (64)良有以也:确有原因。
    (65)顷:最近。
    (66)述造:即"述作"。不:同"否"。
    (67)於邑(wūyè):同"呜咽",低声哭泣。
    (68)裁书:写信。古人写字用的帛、纸往往卷成轴,写字时要先剪裁下来。
    参考资料:
           1、        程怡 .汉魏六朝诗文赋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 :77-80 .                          2、        王运熙,王国安  .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  :齐鲁书社 ,2000-10-01 :156-160 .                          3、        汪耀明 .汉魏六朝文选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142-146 .                      

      图片版
      与吴质书

      曹丕(三国·魏)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

      曹丕相关作品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三国·魏)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杂诗二首-曹丕(魏晋)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

      善哉行·其一-曹丕(魏晋)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

      燕歌行二首·其一-曹丕(三国·魏)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

      煌煌京洛行-曹丕(魏晋)

      夭夭园桃,无子空长。 虚美难假,偏轮不行。 淮阴五刑,鸟尽弓藏。 保身全名,独...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