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论佛骨表》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韩愈)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论佛骨表
唐代-韩愈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论佛骨表》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臣某言:
      臣上陈说: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在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
    上古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
    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
    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
    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
    颛项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
    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
    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
    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
    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那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但是中国并没有佛教。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后来,殷朝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上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但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的高寿。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虔诚,建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灾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本朝高祖皇帝在刚刚接收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法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会马上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使佛教兴盛起来呢?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法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场面来敬奉,只是希望求得幸福吉祥。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罢了。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
    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
    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
    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
    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
    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
    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
    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怎么能够爱惜身体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
    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于是他们就会焚香项礼,双手合十,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来奉献佛陀。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伤风败俗,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
      佛本来是不开化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假如他至今还活着,接受他的国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中!
      孔子曰:“
      孔子说:“
    敬鬼神而远之。”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古代的诸侯,在他的国家举行祭吊活动,尚且命令巫师首先用桃杖和扫帚举行“祓”礼,以消除不祥,这之后才进行祭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现在无缘无故地取来朽烂污秽的东西,陛下亲临观看它,却不先让巫师消除邪气,不用桃杖和扫帚扫除污秽,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史不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我实在感到羞耻。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
    使天下的人知道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
    岂不盛哉!
    这岂不是大好事吗?
    岂不快哉!
    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
    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
    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
    臣某诚惶诚恐。
    我真是诚惶诚恐。
      
      。

    注释

    〔佛骨〕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
    〔表〕文体名,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情谢贺。
    〔臣某言〕表开头的一种格式,某是上表者的代词。
    〔伏〕俯伏,下对上的敬词。
    〔佛〕此处指佛教。
    〔夷狄(dí)〕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文章指天竺(今印度)。
    〔法〕法度,文章指宗教。
    〔后汉〕即东汉。
    〔黄帝〕传说中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姓公孙,名轩辕。相传他先后战胜炎帝和蚩尤,为汉族始祖。
    〔少昊(hào)〕传说中古部落首领。黄帝子,己姓,名挚,字青阳。
    〔颛(zhuān)顼(xū)〕传说中古部落首领。黄帝之子昌意之后,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
    〔帝喾(kù)〕传说中古部落首领,黄帝之子玄嚣之后,号高辛氏,居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县)。
    〔帝尧〕传说中古部落联盟领袖,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居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
    〔帝舜〕传说中古部落联盟领袖,颛项的七世孙,姚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
    〔禹〕传说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后因治水有功,舜死后为部落联盟领袖。
    〔寿考〕寿命长。考〕老。
    〔殷汤〕帝喾之子契之后,子姓,原为商族领袖。后用伊尹,陆续灭掉邻国和夏的盟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太戊(wù)〕即大戊,殷汤第四代孙。
    〔武丁〕殷汤第十代孙。
    〔周文王〕相传为帝喾之子后稷之后,姬姓,名昌。亦称西伯,史称其“和善累德,诸侯皆向之。”纣王曾囚西伯于菱里(故址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
    〔武王〕周武王名发,文王次子。率众诸侯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穆(mù)王〕周昭王子,名满。
    〔汉明帝〕即刘庄,光武帝刘秀第四子。
    〔运祚(zuò)〕国运,福祚,即世运。
    〔宋、齐、梁、陈、元魏〕国名。宋,开国皇帝刘裕,或称刘宋,立国年。前后八个皇帝,四人被杀。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或称南齐,立国年。前后七个皇帝,三人被杀。梁,或称萧梁,开国皇帝萧衍,立国年。前后四个皇帝,三人被杀,一人饿死。陈,开国皇帝陈霸先,立国年。前后五个皇帝,一人被俘。元魏,即北魏,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魏孝文帝时改姓元氏,故称元魏。立国年。前后十七个皇帝,八人被杀。
    〔谨〕慎重。
    〔促〕短。
    〔梁武帝〕即萧衍。萧衍,字叔达,年至年在位。即位后大兴寺庙,自己曾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他的儿子和臣子用重金赎回。
    〔牲牢〕指作祭品用的牲畜牛、羊、猪。
    〔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
    〔材识〕才能见识。
    〔推阐(chǎn)〕推广阐发。圣明对皇帝的美称,文章指高祖禁佛的主张。
    〔睿(ruì)圣文武皇帝〕唐宪宗元和三年正月群臣给唐宪宗李纯上的尊号。
    〔伦比〕匹敌。
    〔舁(yú)〕抬。
    〔大内〕指皇帝宫殿。
    〔递迎〕一个送一个迎接。
    〔直〕只是。
    〔徇(xùn)〕顺从。
    〔诡异〕怪异。
    〔观〕给人看。
    〔具〕置,备。
    〔愚冥(míng)〕愚昧。
    〔焚顶烧指〕以火烧头顶,烧灼手指。
    〔业次〕生业,如做工、经商等。此处指本职工作。
    〔脔(luán)身〕把身上的肉割下一块。脔〕切成小块的肉。
    〔法言、法服〕指合乎礼法的言语、服饰。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僧人见皇帝不行人臣礼,又不养父母,无妻无子。
    〔宣政〕宫殿名,位于大明宫含元殿后。
    〔礼宾〕礼宾院,唐宪宗元和九年设礼宾院于长安长兴里,以待四夷之使。
    〔设〕指设宴。
    〔巫〕能以舞降神的人。
    〔祝〕祠庙中司祭礼的人。
    〔桃茢(liè)〕用桃枝编的笤帚,古人用它扫除不祥。
    〔寻常〕指一般人。
    〔无任〕即不胜。

      图片版
      论佛骨表

      韩愈(唐代)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

      韩愈相关作品
      原鬼-韩愈(唐代)

        有啸于梁,从而烛之,无见也。斯鬼乎?曰:非也,鬼无声。有立于堂,从而视之,...

      岳阳楼别窦司直-韩愈(唐代)

      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 ...

      祭鳄鱼文-韩愈(唐代)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

      重答张籍书-韩愈(唐代)

        吾子不以愈无似,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拂其邪心,增其所未高,谓愈之质有可以...

      雉带箭-韩愈(唐代)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