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性,是与⽣俱来的;
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情感,是后天和外物接触⽽产⽣的。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
⼈性的品级有三种,⼈⽤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
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情感的品级有三种,⼈⽤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
曰何也?
有⼈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回答说,⼈性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
上品⼈性,就是纯粹的善罢了;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
中品⼈性,可引导它变为上品或下品;
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下品⼈性,纯粹的恶罢了。
其所以为性者五:
⼈⽤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
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仁礼信义智。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
性为上品的⼈,以⼀德为主,兼通其它四德。
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
性为中品的⼈,对某⼀德或是不⾜,或是有些违背,其它四德也混杂不纯。
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性为下品的⼈,对⼀德完全违背,其它四德也不合。
性之于情视其品。
⼈性对于情感的影响要看品级。
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
情感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
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
喜怒哀惧爱恶欲。
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
上品的情感,对七种情感都能控制得恰当合适。
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
中品的情感,对于七情有超出⼀般的情况,也有缺失的,但主观意图还是要适当合中的。
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
下品的情感,要么没有要么过度,都是直接率性⽽⾏。
情之于性视其品。
情感对于⼈性的影响也要看品级。
孟子之言性曰:
孟⼦提出:
人之性善;
性善论。
苟子之言性曰:
荀⼦提出:
人之性恶;
性恶论。
扬子之言性曰:
汉代扬雄提出:
人之性善恶混。
性善恶相混论。
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那些认为⼈性最初善良后来变为邪恶的说法,和认为⼈性最初邪恶后来变为善良的说法,以及认为⼈性开始善恶混杂后来分辨出善良和邪恶的说法,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品,得到其中的⼀个⽅⾯却失掉另外两个⽅⾯。
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
叔鱼刚出⽣的时候,他的母亲看见他的⾯貌,就知道他将来必定因为受贿⽽死。
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
杨⾷我出⽣的时候,叔向的母亲听见他的哭号,就知道⼀定会因为他⽽灭掉宗族。
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越椒出⽣时,⼦⽂很伤⼼,知道若敖⽒的祖先不再享有祭祀。
人之性果善乎?
⼈的本性果真是善良的吗?
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
后稷出⽣的时候,他的母亲没有遭遇灾殃,后稷刚会爬⾏的时候,就表现出聪颖早慧的倾向。
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
周⽂王在母亲怀孕期间不曾让母亲担忧,出⽣后,不让王傅操劳,从师学习,不惹先⽣烦恼。
人之性果恶乎?
⼈的本性果真是邪恶的吗?
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
尧的⼉⼦丹朱,舜的⼉⼦商均,⽂王的⼉⼦管叔蔡叔,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好,然⽽最终变成恶⼈。
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
瞽瞍的⼉⼦舜,鲧的⼉⼦禹,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坏,然⽽最终成为圣⼈。
人之性善恶果混乎?
⼈的本性果真是善恶相混杂吗?
故曰:
所以说:
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这三个⼈谈论⼈性,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品,得到其中的⼀个⽅⾯却失掉另外两个⽅⾯。
曰:
有⼈说:
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
这样说来,那么上品⼈性和下品⼈性,难道最终不能改变吗?
曰:
回答说:
上之性,就学而易明;
上品⼈性,从事学习就会越发聪明;
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下品⼈性,畏惧权威就会减少罪过。
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因此上品可教导,下品可约束。
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这两种品级,就是孔⼦所说的不能改变。
曰:
有⼈⼜问:
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
当今社会⼈们谈论⼈性和你的观点不同,为什么呢?
曰:
回答说:
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
今⼈的观点,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
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怎么会没有不同。
。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
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 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