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有两条路: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一条向西,沿着它走什么也看不到;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另一条稍微偏北再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就被一条河拦住了,积石横在路的尽头。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石山顶部天然形成了矮墙和栋梁的模样,旁边还凸出一块像堡垒,有个洞像门一样。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从洞里往里看黑漆漆的,扔块小石头进去,咚的一声传来水响,声音很洪亮,很久才消失。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石山可以盘旋着爬到山顶,站在上面能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好像经过有智慧的人精心布置似的。
噫!
唉!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
及是,愈以为诚有。
到了这里,更觉得造物者应该是有的。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但又奇怪他没把这座小石城山放到中原那样人多的地方,而是摆在了这荒凉偏远的蛮夷之地,即使过了千百年也没有机会展现它的奇异景色,这简直是白白浪费力气而毫无意义。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神灵的造物者应该不会这么干吧,那么造物者果真不存在吗?
或曰:“
有人说:“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美丽的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到这里的贤人。”
或曰:“
也有人说:“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这个地方山川的灵气不孕育伟人,而是全都凝聚成了这些奇山异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却多产奇峰怪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西山〕在永州(今湖南零陵)西面潇江边。
〔垠〕边界。
〔睥睨〕城上的矮墙。
〔梁欐〕栋梁,这里借指房屋。
〔堡〕小城。
〔坞〕小城墙,防卫用的障蔽物。
〔箭〕一种竹名。因质地坚韧可作箭杆,故名。
〔数〕密。
〔造物者〕这里指创造万物的神灵。
〔中州〕中原,黄河中下游文化发达地区。
〔夷狄〕古代称我国东方少数民族为“夷”,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这里的“夷狄”是泛指距中州遥远的永州一带。
〔更〕经历。
〔气〕古人认为天地间有一种灵秀之气,它赋在人的身上,便造就伟大的人物;它赋在物上,便造就出奇特美好的东西。
〔楚之南〕指包括永州在内的南方各地。楚在战国时南部疆域到今湖南南部。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