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题记:
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身姿优美,动作轻盈,正值十三岁的美好年华,就像二月初那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一样。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看尽了扬州城十里长街上的众多美丽女子,但掀开珠帘时,发现没有人能比得上她的俏丽妩媚。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相聚时如胶似漆,分别时却显得如此无情,只觉得在这送别的酒宴上,想笑却笑不出来。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桌上的蜡烛仿佛有情有意,还在依依不舍地惜别,你看它为我们流泪,一直流到天亮。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原始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古韵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初『六鱼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原始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古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通平。 注:如『六鱼平声』 注:如『六御去声』
今韵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原始诗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古韵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通平。 注:成『八庚平声』
今韵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通平平仄仄平。
原始诗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古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注:明『八庚平声』
今韵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重复字体: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道泰时还泰,时来命不来。 何当离城市,高卧博山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