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平仄及详解杜牧
原文/译文 一句一译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题记: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若隐若现,绿水绵延千里,秋日已深,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的明月照亮了静谧的夜晚,不知你这位佳人如今身在何处,让人吹奏那动人的箫声?

    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平仄


      原始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古韵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 注:凋『二萧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原始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古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通通平?
      今韵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通平平?

      重复字体:
      青山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图片版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唐代)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

        杜牧相关作品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唐代)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

        秋夕-杜牧(唐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赠别二首-杜牧(唐代)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

        赤壁-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遣怀-杜牧(唐代)

        道泰时还泰,时来命不来。 何当离城市,高卧博山隈。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