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月夜忆舍弟》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平仄及详解杜甫
原文/译文 一句一译 拼音/详解 纠错评论
文字版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题记:

这首诗是公元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月夜忆舍弟》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阻断了人们的往来,边塞的秋夜里,一只孤雁在空中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起就进入了白露节气,可总觉得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我虽然有兄弟,但他们都因战乱而失散各地,我无家可归,也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火还在继续燃烧。

    注释

    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平仄


      原始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古韵平仄:仄仄仄平通,平平仄仄平。 注:声『八庚平声』
      今韵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通仄平。

      原始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古韵平仄:仄通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明『八庚平声』
      今韵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原始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古韵平仄:仄仄平通仄,平平仄仄平。 注:生『八庚平声』
      今韵平仄:仄仄平通仄,平平?仄平。

      原始诗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古韵平仄:仄平通通仄,仄仄仄平平。 注:兵『八庚平声』
      今韵平仄:仄平通仄平,仄仄仄平平。

      重复字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图片版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

        杜甫相关作品
        望岳-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代)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赠李白-杜甫(唐代)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