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山顶上有一座茅草屋,从山脚爬上去足足有三十里远。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轻轻敲了敲柴门,却听不到童仆的回应声,往屋里一看,只有桌案和茶几静悄悄地待着。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主人不是坐着小柴车出门了,就是到秋水碧潭那边钓鱼去了。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错过了见他的机会,没能当面表达我的仰慕之情,真是遗憾。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新雨过后,青草显得格外翠绿,晚风吹来松涛声,轻轻送进窗子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这片清幽的地方正好符合我的雅趣,足够让我的身心和感官都得到洗涤。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但我已经从中领悟到了清净的道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游玩尽兴后,我心满意足地下山了,何必一定要和这位隐士见面呢。
〔茅茨〕茅屋。
〔扣关〕敲门。
〔僮仆〕指书童。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黾勉〕勉力,尽力。
〔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原句:绝顶一茅茨 直上三十里
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原句:扣关无僮仆 窥室唯案几
平仄:仄平平平平 平仄平仄平
原句:若非巾柴车 应是钓秋水
平仄:仄平平平平 平仄仄平仄
原句:差池不相见 黾勉空仰止
平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仄仄
原句:草色新雨中 松声晚窗里
平仄: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
原句:及兹契幽绝 自足荡心耳
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
原句:虽无宾主意 颇得清净理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原句:兴尽方下山 何必待之子
平仄:仄仄平仄平 平仄仄平仄
以上内容是根据我们拼音版本所整理出的平仄关系,可供参考。
原始诗句: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古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注:里『四纸上声』 注:里『四寘去声』
今韵平仄:平仄通平平,平仄平平仄。
原始诗句: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古韵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通。 注:几『五微平声』 注:几『四纸上声』 注:几『五尾上声』 注:几『四寘去声』
今韵平仄:仄平平通平,平仄平仄通。
原始诗句: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古韵平仄:仄平平平平,通仄仄平仄。 注:水『四纸上声』
今韵平仄:仄平平平平,通仄仄平仄。
原始诗句: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古韵平仄:平平通通仄,仄仄通仄仄。 注:止『四纸上声』
今韵平仄:通平仄通仄,仄仄通仄仄。
原始诗句: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古韵平仄:仄仄平仄通,平平仄平仄。 注:里『四纸上声』 注:里『四寘去声』
今韵平仄:仄仄平仄通,平平仄平仄。
原始诗句: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古韵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注:耳『四纸上声』
今韵平仄:平平通平平,仄平仄平仄。
原始诗句: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古韵平仄:平平平仄仄,通仄平仄仄。 注:理『四纸上声』
今韵平仄:平平平仄?,通平平仄仄。
原始诗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古韵平仄:通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注:子『四纸上声』
今韵平仄:通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重复字体: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丘为,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馀,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
结庐若耶里,左右若耶水。 无日不钓鱼,有时向城市。 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 ...
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 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闲。 亲劳簪组送,欲趁莺花还。 ...
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 火威驰迥野,畏景烁遥途。 势矫翔阳翰,功分造化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