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洞庭春色赋》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苏轼)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洞庭春色赋
北宋-苏轼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
  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洞庭春色赋》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
      我听说在橘林中游玩,自然少不了要说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
    怎能说霜后的橘子不能吃,秦末汉初东园公等四位老人不是就在橘林中游戏吗?
    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
    感悟这人世间的泡影,把千里江山隐藏在一瓣橘子的斑点之中,手举大枣的叶子很容易,汇集芥子却是多么困难,应该像贤德的安定王这样豁达开朗,把超脱的想象寄托于人世间。
    嫋嫋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
    犹如袅袅的春风,清闲地飘荡在天宇之上。
    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吹动洞庭的滔滔白浪,涨满了北方大河的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
    携着佳人—起去那里游览,让清风吹拂我们的鬓发和佳人的发髻,让黄色的骏马带领许多随从,卷起震撼湖泽的威力一起奔腾而来,掺糅上江米和大米的稻草,铺垫上三棱形的菅草。
    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
    忽然间蒸气升腾冰水化解,随即酿出的酒犹如珍珠像泪水一样滴落下来。
    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
    用镶着翡翠的酒器和银质的酒器,穿戴上装饰着紫色珠络的青色纶巾,随着运酒车上的酒囊,叩敲木门上的铜环。
    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
    分享帝王酒觞里剩下的那一部分残酒,所幸的是公子德麟并不吝啬。
    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
    我急忙洗净了酒杯起来品尝,驱散腰腿麻木憋痛的顽疾。
    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琼关。
    好像三江的大水都在这一口豪饮之中,气吞大江中的鱼龙和神鬼,忽而如醉,忽而如梦,脑子里景色纷纭,开始有些疯疯癫癫,摇起用巴山上桂树做成的船桨,叩开林间琼楼仙屋的门。
    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
    醉卧在凛冽松风中瑟瑟地缩紧身体,掬起春天里潺潺的清泉,追随着春秋时期越国的名士范蠡到渺茫的幻影之中,追忆和凭吊吴王夫差那孤单的身影,叮嘱不幸的西施姑娘用这杯酒,洗刷因亡国的愁怨而衰老的容颜。
    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
    跌跌撞撞地赶路,衣服鞋袜惊起阵阵涤尘,失去了舞动袍袖、弯腰弓背的姿势。
    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
    醒来后作了这篇赋,呈送给公子说:“
    乌乎噫嘻:
    哈哈!
      吾言夸矣:
      我的话夸张夸大了。
    公子其为我删之。
    敬请公子替我作些删改。”

    图片版
    洞庭春色赋

    苏轼(北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苏轼相关作品
    洞庭春色赋-苏轼(北宋)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苏轼(北宋)

    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我非个中人,何以默识子。 ...

    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苏轼(北宋)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

    浣溪沙·端午-苏轼(北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

    六幺令·天中节-苏轼(北宋)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