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刑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秾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子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淡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亿。至若藂薄之余,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以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与可曰:“唯唯!”
题记:
此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中国古代题画赋肇始于晋、唐,但多模山范水、毕肖人物的“形似”局限。至北宋苏轼、文同、米芾等人提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诗、书、画异迹而同体的观念,主张论画明理,体物写意,追求高标远韵的“神似”境界,于是使题画赋成为与题画诗相媲美的抒发自我心胸的文人赋。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成竹在胸”和“身与竹化”的观点,其《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亦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此赋或是作者为对此理论观点作一形象化诠释而创作,同时巧妙地赞美了文同高洁的人格和纯朴率真的节操,从而表自己的思想情趣和审美理想。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
文同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
客见而惊焉,曰:“
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非常惊讶,说:“
今夫受命于天,赋刑于地。
大自然赋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
涵濡雨露,振荡风气。
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
春而萌芽,夏而解驰。
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
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
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
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态却娴雅妩媚。
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
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严寒。
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
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
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
确实万物生长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的了?
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
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
睥睨墙堵,振洒缯绡。
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
须臾而成,郁乎萧骚。
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
曲直横斜,秾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
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高低,形态各异,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
子岂诚有道者邪?”
你难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吗?”
与可听然而笑曰:“
文同听过了之后微笑着说:“
夫子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
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
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
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
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
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
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
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
在竹林间吃饭,在竹阴下睡觉休息。
观竹之变也多矣!
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
猗猗其长,森乎满谷。
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
叶如翠羽,筠如苍玉。
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
淡乎自持,凄兮欲滴。
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
蝉鸣鸟噪,人响寂历。
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
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
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
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
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
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亿。
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
至若藂薄之余,斤斧所施。
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稀薄的地方。
山石荦埆,荆棘生之。
怪石嶙峋,荆棘丛生。
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
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
气虽伤而益壮,身以病而增奇。
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
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
狂风怒号的天气,天寒地冻。
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
叹息别的树木即使很粗大却没有自持。
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
竹却依旧在严寒之后苍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态。
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
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
始也,余见而悦之;
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
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
如今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了。
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
来了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
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墨竹又有什么分别呢?”
客曰:“
客人听了之后说:“
盖予闻之:
我从前听说:
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
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
与可曰:“
文同听过之后说:“
唯唯!”
大概是这样子的吧。”
〔与可〕即文同,其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与苏轼苏辙为从表兄弟。操韵高洁,以学名世,尤擅墨竹。元丰二年(年)去世,苏轼作《筼筜谷偃竹记》以示悼念。
〔良〕精良,指所画墨竹能得竹之神韵。
〔受命于天〕从上天获得生命。
〔赋刑于地〕由大地赋予形体。刑,通“形”。
〔涵濡(rú)雨露〕受雨露的滋润。涵濡,滋润,沉浸。
〔振动风气〕受节气的激荡。
〔解驰〕分开枝条,迅速生长。
〔散柯(kē)布华〕展开枝条和绿叶。华,这里指竹叶,《历代赋汇》即作“叶”。
〔逮(dǎi)〕等到。
〔遂〕完成,这里指嫩竹成长为劲竹。
〔疏直〕疏阔挺直。
〔婵(chán)娟〕姿态秀美。
〔闲媚〕娴雅妩媚。
〔涉〕经历。
〔徂(cú)变〕寒来暑往的变化。徂,逝去。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凌厉〕气势迅猛。
〔均一气于草木〕先天之气平均布施于万物。一气,混沌之气,古人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性异〕秉性相异。
〔信〕诚然,确实。
〔物生〕物性。生,通性,资质,禀赋。
〔虽造化其能使〕纵然是上天创造化育,岂能使竹变成这样。其,犹“岂”。使,指限定和改变。
〔子〕对文同的尊称。
〔研青松之煤〕以松烟所集的煤灰研磨成墨汁。
〔沈括《梦溪笔谈·杂志》“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也。”运〕挥动。
〔脱兔之毫〕兔毫制成的毛笔。
〔睥睨(pìnì)〕斜视,指聚精会神,胸有成竹。
〔墙堵〕这里指作画的粉壁。
〔振洒〕挥洒自如。
〔缯绡(zēngxiāo)〕缯帛丝绢。
〔苏轼《跋文与可墨竹》“昔时,与可墨竹,见精缣良纸,辄奋笔挥洒,不能自已。”郁乎萧骚〕郁郁葱葱,潇洒摇动。萧骚,风吹竹叶的声音。
〔秾(nóng)纤庳(bì)高〕粗细高矮。庳,低矮。
〔窃造物之潜思〕从造物主那里窃取潜心的构思。
〔赋生意于崇朝(zhāo)〕即刻赋予生机意趣。生意,指生命力。崇朝,也作“终朝”,指从天亮至早饭时刻,即早晨,比喻时间短暂。
〔有道者〕懂得万物之本原和万物运行规律的人。
〔《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然也。”苏轼《跋文与可墨竹》“与可曰〕‘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听然〕张口笑的样子。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无是公听然而笑。”郭璞曰〕“听,笑貌。”(裴驷《史记集解》引)夫子〕敬称,您。
〔放〕扩展,推广。
〔崇山之阳〕高山之南。
〔《尔雅·释诂》“山南水北谓之阳。”庐〕用作动词,搭建茅庐。
〔视听漠然〕对外界的声响和景象无所知觉。
〔无概乎予心〕心无杂念,无所系挂。概,概怀,关切,系念。
〔游〕游伴。
〔饮食(shì)〕均用作动词,饮水吃饭。
〔偃息〕睡卧止息。
〔雨霁(jì)〕雨停天晴。
〔山空〕山间雾散,空旷幽静。
〔猗(yī)猗〕美盛的样子。
〔《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森〕高耸繁茂的样子。
〔筠〕竹皮。
〔《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郑玄注〕“筠,竹之青皮也。”(陆德明《释文》引)淡乎自持〕淡泊自守。
〔司马相如《子虚赋》“泊乎无为,淡乎自持。”凄〕沾湿的样子,这里指露水。
〔兮〕一作“苟”。
〔人响〕人声。
〔寂历〕寂静。
〔依风〕随风摇曳。
〔眇(miǎo)〕注视,傲视。
〔掩冉〕同“掩苒”,小草随风倾倒的样子。
〔柳宗元《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终日〕日暮。
〔含〕包含,包裹。
〔箨(tuò)〕笋壳。
〔坠〕脱落。
〔横逸〕纵横延伸。
〔绝〕横穿,穿越。
〔散〕散播,繁衍。
〔藂(cóng)薄之余〕指杂生在草丛中的散竹。藂薄,丛生的杂草。藂,同“丛”。
〔斤斧所施〕被砍伐。施,施加。
〔山石荦埆(luòquè)〕散竹生长在石缝中。荦埆,怪石嶙峋的样子。
〔荆棘生之〕散竹与荆棘并生在一起。
〔蹇(jiǎn)〕艰难不顺。
〔抽〕发芽抽茎。
〔莫达〕不能破土而出。达,幼苗出土的样子。
〔《吕氏春秋·季春》“生者毕出,萌者尽达。”纷〕杂乱。
〔持〕相持,抗衡。
〔气〕元气。
〔身〕竹干。
〔以〕因为。
〔病〕伤害。
〔奇〕奇挺,奇异挺拔。
〔隙穴〕山谷与洞穴。
〔凝冱(hù)〕结冰,冻结。
〔陂(bēi)池〕池沼,池塘。
〔无赖〕无所凭依,无可奈何。
〔支〕支撑。
〔犹复〕仍然能够。
〔苍然〕青绿挺拔的样子。
〔凛乎〕凛然,严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
〔追〕追随,仿效。
〔自偶〕自比,作为榜样。
〔窃〕谦词,窃比,私下效法。
〔仁人〕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
〔忽乎〕恍若,好像。
〔勃然〕勃发,兴起。
〔森然〕茂盛耸立的样子。
〔天造之无朕(zhèn)〕谓上天造化万物自然天成。无朕,没有迹象或先兆。
〔兹〕指墨竹。
〔盖〕发语词。
〔庖(páo)丁,解牛者也〕见《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宰牛十九年,杀牛数千刀刃不钝。
〔以其长期实践向文惠君阐明〕事物纷繁复杂,只有反复实践,掌握客观规律,方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养生者取之〕指文惠君从中领悟了养生之道。
〔《庄子·养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轮扁,斫(zhuó)轮者也〕见《庄子·天道》。轮扁,春秋齐国著名造车工,制做车轮七十余年。
〔以其长期实践向齐桓公阐明〕砍木做轮如同读书,需经长期实践才能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其心得甘苦唯自知不可言传;读圣贤书而缺乏独立思考,则所读者只是古人所遗留的糟粕。斫,砍削。
〔读书者与之〕指齐桓公赞同轮扁所讲述的道理。与,赞许。
〔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天地万物内在的法则是同样的,只是人们遵循规律的外在方式有差异。从,遵循。为之,指具体的方式方法。
〔况夫〕何况。
〔托〕寄托,寄寓。
〔则非耶〕难道不是。
〔唯唯〕应答之辞,顺应对方而不置可否的样子。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别名苏文定、苏颍滨、苏黄门、小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