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有三山,为一列,曰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昔传有游者,今不复有路。惟大峨一山其摩霄,为佛书所记普贤大士现之所。自郡城出西门,济燕渡,水汹涌甚险,此即雅州江。其源自嶲州邛部,合大渡河,水汹涌夷界千山以来。过渡,宿苏稽镇,壬辰早发苏稽,午过符文镇,两镇市井繁遝。符文出布,村妇聚观于道,皆行而绩麻,无素手者。民束艾蒿于门,燃之发烟,意者熏祓秽气,以为候迎之礼。至峨眉县宿。
癸巳,发峨眉县出西门登山,过慈福、普安二院,白水庄蜀村店,十二里龙神堂。自是磵谷舂淙,林樾雄垭,两龙堂,至中峰院。院有普贤阁,回环十七峰绕之。背倚白岩峰,右傍最高而峻挺者曰呼峰,下有茂真尊者庵。孙思邈隐峨眉时,与茂真常相呼应于此云。出院,过樟木、牛心二岭,及牛心院。路口至双溪桥,乱山如屏簇,有两山相对,各有一溪出焉,并流至桥下石堑,深数十丈,窈然沉碧,飞湍喷雪,奔桥外,则人岭岑蔚中。可数十步,两溪合为一,以投大壑,渊渟凝湛,散为溪滩。滩中悉是五色及白质青章石子,水色曲尘,与石色相得,如铺翠锦,非摹写可具。朝日照之,前则有光彩发溪上,倒射岩壑,相传以为大士小现也。牛心寺三藏师继业,自西域归,过此,将开山,两石溪上,揽得其一,上有眉目,以为宝瑞,至今藏寺中,此水遂名宝现溪。自是登危磴,过菩萨阁,当道有榜曰:“天下大峨山”,遂至白水普贤寺。自县至此皆峻阪,四十余里,然始是登顶之山脚耳。
甲午,宿白水寺,大雨不可登山。谒普贤大士铜像,国初敕成都所铸。有太宗、仁宗、真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宝冠,金珠璎珞架裟,金银缾钵、奁炉,匙箸、果罍,铜钟、鼓、锣、磐,蜡茶塔,芝草之属。又有崇宁中宫所赐钱幡及织成红幢等物甚多,内仁宗所赐红罗紫绣袈裟,上有御书发愿文,嘉祐七年十月十七日福宁殿御札记。次至经藏,亦朝廷遗尚方工作室宝藏也。正百为楼阙,两傍小楼夹之,钉铰皆以石俞石,极备奇靡,相传纯用京师端门之制。经书则造于成都,用石垂纸书销银书之。卷首悉有销金图画,各图一卷之事。兼织轮相铃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帝万岁”等字于繁花缛叶这中,令不复见此等织文矣。次至三千铁佛殿,云普贤居此山,有三千徒众共住,故作此佛,铸甚朴拙。是日设供且曰祷于大士,丐三日好晴以登山。乙末,果大霁,遂登上峰。自此至峰顶光相寺七宝岩,其高六十里,大略去县中平地不下百里。又无复蹊蹬,斫木作长梯,钉岩壁,缘之而上。意天下登山险峻,无此比者。余以健卒挟山轿强登,以山丁三十人,曳大绳行前挽之,同行则用山中梯轿。出白水寺侧门,便登点心坡,言峻甚,足膝点于心胸云。过茅亭嘴、石子雷、大小深坑、骆驼岭簇店。凡言店者,当道板屋一间,将有登山客,则寺僧先遣人煮汤于店,以俟蒸炊。又过峰门、罗汉店、大小扶舁、错喜欢、木皮里、胡孙梯、雷洞坪。凡言坪者,差可以口足之处也。雷洞者,路在深崖,万仞蹬道缺处,则下瞰沉黑若洞然。相传下有渊水,神龙所居。凡七十二洞,岁旱则祷于第三洞。初投香币不及应,则投死彘妇人弊履之类以振触之,往往雷风暴发。峰顶光明岩上,所谓“兜罗绵云”亦多出于此洞。过新店、八十四盘、娑罗坪。娑罗者,其木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之;初登山半即见之,至此满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昔固传闻,今亲验之。余来以季夏,数日前雪大降,木叶犹有雪渍烂斑之迹。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深紫,有如牵牛而大数倍,有如蓼而浅青。闻春时异花犹多,但是时山寒,人鲜能识之。草叶之异者,亦不可胜数。山高多风,木不能长,枝悉下垂。古苔如乱发,鬖鬖挂木上,垂至地,长数丈。又有塔松,状似杉而叶圆细,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图,至山顶尤多。又断无鸟雀,盖山高,飞不能上。自娑罗坪过思佛亭、软草坪、洗脚溪,遂极峰顶光相寺,亦板屋无人居,中间有普贤小殿。以卯初登山,至此已申后。初衣暑绤,渐高渐寒,到八十四盘则骤寒。比及山顶亟挟纩两重,又加毳衲驼茸之裘,尽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蹑禀毛靴,犹凛栗不自持,则炽炭拥炉危坐。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但碎如砂粒。万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下携水一缶至,才自足也。移顷,冒寒登天仙桥,至光明岩,炷香小殿上,木皮盖之。王瞻叔参政尝易以瓦,为雪霜所薄,一年辄碎,后复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人云佛现悉以午,今已申后,不若归舍,明日复来。逡巡,忽云出岩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云中复有金光两道,横射岩腹,人亦谓之“小现”。日暮,云物皆散,四山寂然。乙夜灯出岩下,遍满弥望,以千百计。夜寒甚,不可久立。
丙申,复登岩眺望,岩后岷山万重,稍北则瓦屋山,在雅州。稍南则大瓦屋,近南诏,形状宛然瓦屋一间也。小瓦屋亦有光相,谓之“辟支佛现”。此众山之后即西域雪山,崔嵬刻削,凡数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烂银晃耀曙光中,此雪自古至今,未尝消也。山绵延入天竺诸番,相去不知几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间,瑰奇胜绝之观,直冠平生矣。复诣岩殿致祷,俄氛雾四起,混然一白,僧云:“银色世界也。”有顷,大雨倾注,俄氛雾四起,混然一色,僧云:“银色世界也。”有顷,大雨点有余飞,俯视岩腹,有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见旁人。僧云:“摄身光也。”此光既没,前山风起云驰。风云之间,复出大圆相光横亘数山,尽诸异色合集成彩,峰峦草木皆鲜妍绚傅,不可正视。云雾既散,而此光独明,人谓之“清现”。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极难得。食顷,光渐移过山而西。左顾雷洞祠,复出光,如前而差小。须臾亦飞行过山外,至平野间转徙,得与岩正相直,色状俱变,遂为金桥,大略如吴江垂虹,而两旁各有紫云捧之。凡自午至未云物净,谓之“收岩”。独金桥现至酉后始没……。
丁酉,下山。始登山时,虽跻攀艰难,有绳曳其前,犹险而不危。下山时虽复以绳缒舆后,梯斗下舆夫难著脚,既险且危。下山渐觉暑气,以次减云绵衲。午至白水寺,则纟希纟谷如故。闻昨暮寺中雷雨,峰顶夕阳快晴,元不知也。……食后同游黑水,过虎溪桥,奔流激湍,大略似双溪而小不及。始开山僧自白水寻胜至此,溪涨不可渡,有虎蹲伏其旁,因遂跨之,乱流而济,故以名溪。白黑二水,皆以石色得名。黑水前对月峰,栋宇清洁。宿寺中东阁。
秋七月戊戌朔,离黑水,复过白水寺,前渡双溪桥,入牛心寺。雨后断路,白云峡浅处以入寺,飞涛溅沫,襟裾皆濡。境过清,毛发尽竦。寺对青莲峰,有白云青莲二阁最佳。牛心本孙思邈隐居,相传时出诸山寺中,人数见之。小说亦载招僧诵经,施与金钱,正此山故事。有孙仙炼丹灶在峰顶。又淘朱泉在白云峡最深处,去寺数里,水深不可涉。独访丹灶,灶旁多奇石。祠堂后一石尤佳,可以箕踞宴坐,名玩丹灶,灶旁唐画罗汉一板,笔迹超妙,眉目此下,蜀画胡僧,惟卢楞伽之笔为第一,今见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余十五板亡之矣。此寺即继业三藏所作。业姓王氏,濯州人,隶东京天寿院。乾德二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业与遣中,至开宝九年始归寺。……业诣阙进所得梵夹舍利等。诏择名山修习。登峨眉望牛心,众峰环翊,遂作庵居,已而为寺。业年八十四而终。出牛心,复过中峰之前,入新峨眉观。自观前山开新路极峻斗下,冒雨以游龙门。竭蹶数里,欻至一处,涧溪自两山石门中涌出,是为龙门峡。以一叶舟棹入石门,两岸千丈岩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润。入峡十余丈,有两瀑布各出一岩顶,相对飞下。嵌根有盘石承之,激为飞雨,溅洙满峡,舟过其前,衣皆沾洒透湿。又数丈,半岩有圆龛,去水可二丈,以木梯升之,即龙洞也。峡中绀碧无底,石寒水清,非复人世。舟行数十步,石壁益峻,水益湍,急回棹。舟人云:“前去更奇!”以雨大作,加飞瀑沾濡,暑肌起栗,骨惊神悚,凛乎其不可以久留也。昔尝闻峨眉双溪,不减庐山三峡,前日过之真奇绝。及至龙门,则双溪又在下风。盖天下峡泉之胜,当以龙门为第一。……然其路险绝,乱石当道,将至峡,必舍舆蹑草履,经营倾步于槎牙兀嵲中,方至峡口。盖大峨峰顶,天下绝观,蜀认固自罕游,而龙门又胜绝于山间,游峨眉者亦罕能到,非好奇喜事,忘劳苦而不惮疾病者,不能至焉。复寻大路出山,初夜始至县中。
巳亥,发峨眉,晚至嘉州。
峨眉有三山,为一列,曰大峨中峨小峨。
峨眉山有三座山峰,排成一列,叫做大峨山、中峨山、小峨山。
中峨小峨昔传有游者,今不复有路。
中峨山和小峨山,过去传说有人去游玩过,但现在已没有路了。
惟大峨一山其摩霄,为佛书所记普贤大士现之所。
只有大峨山这一座山峰高耸入云,是佛经上记载的普贤大士显现真身的地方。
自郡城出西门,济燕渡,水汹涌甚险,此即雅州江。
从嘉州城西门出发,渡过水流汹涌、非常险要的燕渡,这就是雅州江(青衣江)。
其源自嶲州邛部,合大渡河,水汹涌夷界千山以来。
它的源头来自嶲州邛部(今四川西昌一带),汇合了大渡河的水,从夷人地界的千山万壑中汹涌奔流而来。
过渡,宿苏稽镇,壬辰早发苏稽,午过符文镇,两镇市井繁遝。
渡过江,在苏稽镇住宿,壬辰日(初二)一早从苏稽出发,中午经过符文镇,这两处镇子集市都很繁华热闹。
符文出布,村妇聚观于道,皆行而绩麻,无素手者。
符文镇出产布匹,村妇们聚在路边观看(我们),都是一边走一边纺麻,没有空着手的。
民束艾蒿于门,燃之发烟,意者熏祓秽气,以为候迎之礼。
百姓们在门口捆扎艾蒿,点燃冒烟,想来是用烟熏除污秽之气,作为一种迎接(或祈福)的礼节。
至峨眉县宿。
到达峨眉县住宿。
癸巳,发峨眉县出西门登山,过慈福、普安二院,白水庄蜀村店,十二里龙神堂。
癸巳日(初三),从峨眉县西门出发登山,经过慈福院、普安院、白水庄、蜀村店,走了十二里到龙神堂。
自是磵谷舂淙,林樾雄垭,两龙堂,至中峰院。
从这里开始,山谷中水声轰鸣,林木茂密,山势雄奇险峻,经过两处龙堂,到达中峰院。
院有普贤阁,回环十七峰绕之。
中峰院有座普贤阁,周围有十七座山峰环绕。
背倚白岩峰,右傍最高而峻挺者曰呼峰,下有茂真尊者庵。
寺院背靠白岩峰,右边紧挨着最高最险峻挺拔的叫呼峰,峰下有茂真尊者的庵堂。
孙思邈隐峨眉时,与茂真常相呼应于此云。
传说孙思邈隐居峨眉山时,和茂真常常在这里互相呼应往来。
出院,过樟木、牛心二岭,及牛心院。
离开中峰院,翻过樟木岭、牛心岭,到达牛心院。
路口至双溪桥,乱山如屏簇,有两山相对,各有一溪出焉,并流至桥下石堑,深数十丈,窈然沉碧,飞湍喷雪,奔桥外,则人岭岑蔚中。
在路口走到双溪桥,只见乱山簇拥如屏风,有两座山相对而立,各有一条溪流流出,在桥下汇合,冲入几十丈深的石槽中,深幽沉碧,急流如雪浪飞溅,奔腾出桥外,就隐入山岭的茂林之中。
可数十步,两溪合为一,以投大壑,渊渟凝湛,散为溪滩。
大约走了几十步,两条溪流合成一条,投入巨大的深谷,潭水深邃清澈,然后散开形成溪流和浅滩。
滩中悉是五色及白质青章石子,水色曲尘,与石色相得,如铺翠锦,非摹写可具。
滩中全是五彩的、白色底子青色花纹的石子,溪水呈淡黄色,与石子的颜色相映衬,如同铺开的翠绿锦缎,那种美不是笔墨所能描绘的。
朝日照之,前则有光彩发溪上,倒射岩壑,相传以为大士小现也。
朝阳照射下,前方溪流上光彩焕发,倒映在岩壁沟壑间,相传这就是普贤大士的“小现”(小规模显现)。
牛心寺三藏师继业,自西域归,过此,将开山,两石溪上,揽得其一,上有眉目,以为宝瑞,至今藏寺中,此水遂名宝现溪。
牛心寺的三藏法师继业,从西域归来,经过这里,打算在此开山建寺,他在两条溪流汇合处,捞到一块石头,上面有眉有眼的形状,认为是祥瑞的宝物,至今收藏在寺中,这条溪水因此得名宝现溪。
自是登危磴,过菩萨阁,当道有榜曰:“
从这里开始攀登陡峭的石阶,经过菩萨阁,路边有块牌子写着:“
天下大峨山”,遂至白水普贤寺。
天下大峨山”,于是到达白水普贤寺(万年寺)。
自县至此皆峻阪,四十余里,然始是登顶之山脚耳。
从峨眉县城到这里都是陡坡,走了四十多里,但这还只是登顶的山脚起点罢了。
甲午,宿白水寺,大雨不可登山。
甲午日(初四),住宿在白水寺,下大雨不能登山。
谒普贤大士铜像,国初敕成都所铸。
去拜谒普贤大士的铜像,是宋朝初年皇帝下令在成都铸造的。
有太宗、仁宗、真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宝冠,金珠璎珞架裟,金银缾钵、奁炉,匙箸、果罍,铜钟、鼓、锣、磐,蜡茶塔,芝草之属。
寺中藏有太宗、仁宗、真宗三朝皇帝赐予的御制书籍一百多卷,七宝冠、金珠璎珞架裟、金银瓶钵、香炉、匙箸、果盒、铜钟、鼓、锣、磬、蜡茶塔、灵芝草等物品。
又有崇宁中宫所赐钱幡及织成红幢等物甚多,内仁宗所赐红罗紫绣袈裟,上有御书发愿文,嘉祐七年十月十七日福宁殿御札记。
还有崇宁年间(宋徽宗年号)皇后赐予的钱幡和织成的红幢等物非常多,其中仁宗赐的红罗紫绣袈裟上,有皇帝亲笔写的发愿文,落款是嘉祐七年(年)十月十七日福宁殿御笔。
次至经藏,亦朝廷遗尚方工作室宝藏也。
接着到了藏经阁,也是朝廷派尚方工作室来珍藏的。
正百为楼阙,两傍小楼夹之,钉铰皆以石俞石,极备奇靡,相传纯用京师端门之制。
正殿做成楼阁门阙的样子,两旁有小楼夹峙,所有连接用的钉铰都用黄铜(鍮石)制成,极其精巧华丽,相传完全是模仿京城皇宫端门的样式建造的。
经书则造于成都,用石垂纸书销银书之。
经书则是在成都制作,用厚实的楮皮纸书写,用银粉书写经文。
卷首悉有销金图画,各图一卷之事。
卷首都有泥金绘制的图画,各描绘一卷经的内容。
兼织轮相铃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帝万岁”等字于繁花缛叶这中,令不复见此等织文矣。
还织有法轮、铃杵等法器以及“天下太平皇帝万岁”等字样在繁花密叶之中,精美得让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精美的织纹了。
次至三千铁佛殿,云普贤居此山,有三千徒众共住,故作此佛,铸甚朴拙。
接着到了三千铁佛殿,据说因为普贤菩萨居住此山,有三千徒众共同修行,所以铸造了这些铁佛,但铸造工艺很古朴粗糙。
是日设供且曰祷于大士,丐三日好晴以登山。
当天设斋供奉并向大士祈祷,乞求三天好天气以便登山。
乙末,果大霁,遂登上峰。
乙未日(初五),果然大晴,于是开始攀登顶峰。
自此至峰顶光相寺七宝岩,其高六十里,大略去县中平地不下百里。
从白水寺到峰顶的光相寺七宝岩,高有六十里(古代里数),大致算来,离县城平地不下百里。
又无复蹊蹬,斫木作长梯,钉岩壁,缘之而上。
而且再没有台阶石磴了,只能砍树木做成长梯,钉在岩壁上,攀着梯子往上爬。
意天下登山险峻,无此比者。
心想天下登山的险峻,没有比得上这里的。
余以健卒挟山轿强登,以山丁三十人,曳大绳行前挽之,同行则用山中梯轿。
我让健壮的士兵扶着山轿强行攀登,另外用三十个山民,拉着大绳子走在前面牵引,同行的人则乘坐山中特制的梯轿。
出白水寺侧门,便登点心坡,言峻甚,足膝点于心胸云。
出了白水寺侧门,就开始攀登“点心坡”,意思是坡太陡了,膝盖几乎要碰到胸口(点心)。
过茅亭嘴、石子雷、大小深坑、骆驼岭簇店。
经过茅亭嘴、石子雷、大小深坑、骆驼岭簇店。
凡言店者,当道板屋一间,将有登山客,则寺僧先遣人煮汤于店,以俟蒸炊。
凡是叫“店”的地方,就是路边有一间木板屋,如果有登山客人要来,寺里的僧人就会先派人到店里烧好热水,准备做饭。
又过峰门、罗汉店、大小扶舁、错喜欢、木皮里、胡孙梯、雷洞坪。
又经过峰门、罗汉店、大小扶舁、错喜欢、木皮里、胡孙梯、雷洞坪。
凡言坪者,差可以口足之处也。
凡是叫“坪”的地方,就是勉强可以歇脚喘口气的地方。
雷洞者,路在深崖,万仞蹬道缺处,则下瞰沉黑若洞然。
所谓“雷洞”,是因为路在万丈深渊边上,石磴道路断裂的地方,往下看一片漆黑如同深洞。
相传下有渊水,神龙所居。
相传洞下有深潭,是神龙居住的地方。
凡七十二洞,岁旱则祷于第三洞。
共有七十二洞,天旱时就在第三洞祈祷。
初投香币不及应,则投死彘妇人弊履之类以振触之,往往雷风暴发。
开始投进香火纸钱没反应,就投死猪、妇人破鞋之类的东西去激怒它,往往就会雷雨暴风大作。
峰顶光明岩上,所谓“兜罗绵云”亦多出于此洞。
峰顶光明岩上看到的所谓“兜罗绵云”(像棉絮般的云海),也多是从这个洞中升起的。
过新店、八十四盘、娑罗坪。
经过新店、八十四盘、娑罗坪。
娑罗者,其木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之;
娑罗树,它的叶子像海桐,又像杨梅,花是红白色,春夏之间开花,只有这座山上有。
初登山半即见之,至此满山皆是。
开始登山到半山腰就能见到,到这里满山都是。
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
大致上,大峨山上的所有草木鸟虫,都不是世间常见的。
昔固传闻,今亲验之。
过去只是听说,如今亲眼验证了。
余来以季夏,数日前雪大降,木叶犹有雪渍烂斑之迹。
我来时是夏末(季夏),几天前刚下过大雪,树叶上还有雪水浸渍的斑烂痕迹。
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深紫,有如牵牛而大数倍,有如蓼而浅青。
奇异的草木,有的像八仙花但颜色深紫,有的像牵牛花但大好几倍,有的像蓼草但颜色浅青。
闻春时异花犹多,但是时山寒,人鲜能识之。
听说春天时奇花更多,但那时山里寒冷,人们很少能见到。
草叶之异者,亦不可胜数。
奇异的草叶,更是数不胜数。
山高多风,木不能长,枝悉下垂。
山高风大,树木长不高,枝条都向下垂。
古苔如乱发,鬖鬖挂木上,垂至地,长数丈。
古老的苔藓像乱发一样,蓬松地挂在树上,垂到地面,有几丈长。
又有塔松,状似杉而叶圆细,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图,至山顶尤多。
又有塔松,形状像杉树但叶子圆而细,也长不高,一层层弯曲着像宝塔,到山顶尤其多。
又断无鸟雀,盖山高,飞不能上。
而且完全没有鸟雀,大概因为山太高,飞不上去。
自娑罗坪过思佛亭、软草坪、洗脚溪,遂极峰顶光相寺,亦板屋无人居,中间有普贤小殿。
从娑罗坪经过思佛亭、软草坪、洗脚溪,终于到达峰顶的光相寺,也是木板屋,没人居住,中间有座普贤小殿。
以卯初登山,至此已申后。
从卯时初(清晨-点)开始登山,到这里已是申时(下午-点)之后了。
初衣暑绤,渐高渐寒,到八十四盘则骤寒。
起初穿着夏布单衣,越登高越寒冷,到八十四盘时骤然变冷。
比及山顶亟挟纩两重,又加毳衲驼茸之裘,尽衣笥中所藏。
等到达山顶,赶紧穿上两层丝绵袍,又加上毛料和驼绒做的皮袄,把箱子里的厚衣服都穿上了。
系重巾,蹑禀毛靴,犹凛栗不自持,则炽炭拥炉危坐。
包上厚头巾,穿上毡靴,还是冷得发抖受不了,于是烧旺炭火围着炉子端坐。
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但碎如砂粒。
山顶有泉水,但煮米成不了饭,米粒都碎得像砂子。
万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下携水一缶至,才自足也。
这是万古冰雪融化的水,煮不熟食物,我事先知道,从山下带了一罐水上来,才够自己用。
移顷,冒寒登天仙桥,至光明岩,炷香小殿上,木皮盖之。
过了一会儿,冒着严寒登上天仙桥,到达光明岩,在小殿(木皮盖的)上烧香。
王瞻叔参政尝易以瓦,为雪霜所薄,一年辄碎,后复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
参政王瞻叔(王淮)曾把殿顶换成瓦,但被霜雪侵蚀,一年就碎了,后来又换回木皮,反而能支撑两三年。
人云佛现悉以午,今已申后,不若归舍,明日复来。
人们说佛光(佛现)都在午时出现,现在已过申时,不如先回住处,明天再来。
逡巡,忽云出岩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
正犹豫间,忽然云从岩下旁边的山谷中涌出,那就是雷洞山的方向。
云中复有金光两道,横射岩腹,人亦谓之“小现”。
云中又射出两道金光,横照在岩壁上,人们也称之为“小现”。
日暮,云物皆散,四山寂然。
日暮时分,云雾都消散了,四周群山一片寂静。
乙夜灯出岩下,遍满弥望,以千百计。
二更天(乙夜,晚-点)时,灯光从岩下亮起,满山遍野,数以千百计。
夜寒甚,不可久立。
夜里寒冷异常,不能久站。
丙申,复登岩眺望,岩后岷山万重,稍北则瓦屋山,在雅州。
丙申日(初六),再次登上光明岩眺望,岩后是万重岷山,稍北一点是雅州的瓦屋山。
稍南则大瓦屋,近南诏,形状宛然瓦屋一间也。
稍南一点是大瓦屋山,靠近南诏(云南),形状真像一间瓦屋。
小瓦屋亦有光相,谓之“辟支佛现”。
小瓦屋山也有佛光(光相),称为“辟支佛现”。
此众山之后即西域雪山,崔嵬刻削,凡数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烂银晃耀曙光中,此雪自古至今,未尝消也。
这些众山后面就是西域的雪山,高耸陡峭,共有几十上百座山峰,朝阳初照,雪色透明,如同烂银在曙光中闪耀,这些雪从古至今,从未消融过。
山绵延入天竺诸番,相去不知几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间,瑰奇胜绝之观,直冠平生矣。
山势绵延进入天竺(印度)等番邦,相隔不知几千里,望去却像在几案之间,这瑰丽奇绝的胜景,真是我平生所见之冠了。
复诣岩殿致祷,俄氛雾四起,混然一白,僧云:“
再次到岩上的小殿祈祷,不一会儿,云雾从四面升起,天地间一片纯白,僧人说:“
银色世界也。”
这是银色世界。”
有顷,大雨倾注,俄氛雾四起,混然一色,僧云:“
过了一会儿,大雨倾盆而下,又过了一会儿,云雾再次弥漫,天地浑然一色,僧人说:“
银色世界也。”
这是银色世界。”
有顷,大雨点有余飞,俯视岩腹,有圆光,偃卧平云之上。
雨点稍停,俯看岩壁中部,有一个圆形的光环,平卧在云层之上。
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
光环外有三重晕圈,每重都有青、黄、红、绿的颜色。
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见旁人。
光环的正中心,空明澄澈,观看的人各自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清晰地呈现在那空明之处,毫发毕现,如同照镜子一样,一举手一投足,影子都随着动作,却看不见旁边的人。
僧云:“
僧人说:“
摄身光也。”
这是‘摄身’。”
此光既没,前山风起云驰。
这光环消失后,前面山间风起云涌。
风云之间,复出大圆相光横亘数山,尽诸异色合集成彩,峰峦草木皆鲜妍绚傅,不可正视。
风云之中,又出现一个巨大的圆形光环,横亘在几座山之间,各种奇异的色彩融合成绚烂的光彩,峰峦草木都变得鲜艳夺目,无法直视。
云雾既散,而此光独明,人谓之“清现”。
云雾散尽后,这光环却独自明亮,人们称之为“清现”。
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
凡是佛光要出现,必定先布满云海,就是所谓的“兜罗绵世界”。
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极难得。
佛光依靠云海而出现。
食顷,光渐移过山而西。
那种不依靠云海就出现的,就叫“清现”,极其难得。
左顾雷洞祠,复出光,如前而差小。
一顿饭的功夫,光环渐渐移过山峦向西而去。
须臾亦飞行过山外,至平野间转徙,得与岩正相直,色状俱变,遂为金桥,大略如吴江垂虹,而两旁各有紫云捧之。
向左看雷洞祠方向,又出现了光环,和刚才的类似但小一些。
凡自午至未云物净,谓之“收岩”。
不一会儿也飞移过山外,到了平野上空变换位置,正好与光明岩相对,颜色形状都变了,形成了一座金桥,大致像吴江的垂虹桥,而两旁各有紫云托着。
独金桥现至酉后始没……。
从午时到未时(上午点-下午点),云雾散尽,天空清净,称为“收岩”。
丁酉,下山。
丁酉日(初七),下山。
始登山时,虽跻攀艰难,有绳曳其前,犹险而不危。
开始登山时,虽然攀登艰难,前面有绳子拉着,虽然险但不至于危险。
下山时虽复以绳缒舆后,梯斗下舆夫难著脚,既险且危。
下山时虽然也用绳子系在轿子后面拉着,但梯子陡峭,轿夫难以落脚,既险又危。
下山渐觉暑气,以次减云绵衲。
下山途中渐渐感到暑气,于是依次脱去丝绵袍和毛袄。
午至白水寺,则纟希纟谷如故。
中午到达白水寺时,又穿回原来的夏布单衣了。
闻昨暮寺中雷雨,峰顶夕阳快晴,元不知也。
听说昨晚寺里雷雨交加,而峰顶却是夕阳快晴,我们完全不知道。
……食后同游黑水,过虎溪桥,奔流激湍,大略似双溪而小不及。
……饭后同游黑水(寺),经过虎溪桥,桥下奔流激荡,大致像双溪桥但规模小些。
始开山僧自白水寻胜至此,溪涨不可渡,有虎蹲伏其旁,因遂跨之,乱流而济,故以名溪。
传说开山的僧人从白水寺寻胜景到此,溪水暴涨无法渡过,有只老虎蹲伏在旁边,于是他就骑上虎背,横渡急流,所以给溪起名“虎溪”。
白黑二水,皆以石色得名。
白水、黑水两条溪,都是因溪底石头的颜色而得名。
黑水前对月峰,栋宇清洁。
黑水寺正对着月峰,庙宇干净整洁。
宿寺中东阁。
住宿在寺中东阁。
秋七月戊戌朔,离黑水,复过白水寺,前渡双溪桥,入牛心寺。
秋七月戊戌朔(初八,初一),离开黑水寺,又经过白水寺,往前渡过双溪桥,进入牛心寺。
雨后断路,白云峡浅处以入寺,飞涛溅沫,襟裾皆濡。
雨后路断,只能从白云峡水浅处涉水进入寺中,飞溅的浪花打湿了衣襟和裙摆。
境过清,毛发尽竦。
环境过于清幽冷寂,令人毛发悚然。
寺对青莲峰,有白云青莲二阁最佳。
寺院对着青莲峰,有白云阁和青莲阁两处最佳。
牛心本孙思邈隐居,相传时出诸山寺中,人数见之。
牛心寺本是孙思邈隐居的地方,相传他时常出现在山中各寺庙里,有人多次见过他。
小说亦载招僧诵经,施与金钱,正此山故事。
小说也记载他请僧人诵经,布施金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座山。
有孙仙炼丹灶在峰顶。
峰顶有孙仙的炼丹灶。
又淘朱泉在白云峡最深处,去寺数里,水深不可涉。
还有淘朱泉在白云峡最深处,离寺几里路,水太深无法涉过。
独访丹灶,灶旁多奇石。
我独自去探访炼丹灶,灶旁有许多奇石。
祠堂后一石尤佳,可以箕踞宴坐,名玩丹灶,灶旁唐画罗汉一板,笔迹超妙,眉目此下,蜀画胡僧,惟卢楞伽之笔为第一,今见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
祠堂后面有一块石头尤其好,可以盘腿闲坐,名叫“玩丹石”,灶旁有一块唐代的罗汉画像板,笔法超妙,眉目以下,蜀地画胡僧的,只有卢楞伽的笔法第一,如今看到这块画板,才知道卢楞伽画法的源流所在。
余十五板亡之矣。
可惜另外十五块画板已经丢失了。
此寺即继业三藏所作。
这座寺庙就是三藏法师继业创建的。
业姓王氏,濯州人,隶东京天寿院。
继业俗姓王,是耀州(今陕西铜川)人,出家在东京开封的天寿院。
乾德二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业与遣中,至开宝九年始归寺。
乾德二年(年),宋太祖下诏派遣三百名僧人前往天竺(印度)求取佛舍利和贝叶经书,继业在被派遣之列,到开宝九年(年)才回到寺院。
……业诣阙进所得梵夹舍利等。
……继业到朝廷进献所得到的梵文经书、佛舍利等。
诏择名山修习。
皇帝下诏让他选择名山修行。
登峨眉望牛心,众峰环翊,遂作庵居,已而为寺。
他登上峨眉山望见牛心峰,众峰环绕拱卫,于是就在此建庵居住,后来发展成寺庙。
业年八十四而终。
继业活到八十四岁才去世。
出牛心,复过中峰之前,入新峨眉观。
离开牛心寺,又经过中峰院前面,进入新峨眉观。
自观前山开新路极峻斗下,冒雨以游龙门。
从观前山上新开了一条极陡峭的小路下山,冒着雨去游龙门峡。
竭蹶数里,欻至一处,涧溪自两山石门中涌出,是为龙门峡。
艰难跋涉了几里路,忽然到达一处地方,只见溪涧从两座山形成的石门中奔涌而出,这就是龙门峡。
以一叶舟棹入石门,两岸千丈岩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润。
乘一叶小舟划入石门,两岸是千丈高的岩壁,颜色如碧玉,陡峭光滑。
入峡十余丈,有两瀑布各出一岩顶,相对飞下。
进入峡谷十多丈,有两道瀑布各从一边岩顶飞泻而下,相对而落。
嵌根有盘石承之,激为飞雨,溅洙满峡,舟过其前,衣皆沾洒透湿。
瀑布下方有盘石承接,水花激溅如雨,水沫飞满峡谷,船行到瀑布前,衣服都被溅湿。
又数丈,半岩有圆龛,去水可二丈,以木梯升之,即龙洞也。
又前行数丈,半山腰有个圆形的佛龛,离水面约两丈,用木梯爬上去,就是龙洞。
峡中绀碧无底,石寒水清,非复人世。
峡中水深碧绿不见底,岩石寒凉,溪水清澈,仿佛已不在人间。
舟行数十步,石壁益峻,水益湍,急回棹。
船再行几十步,石壁更加陡峻,水流更加湍急,只得掉转船头。
舟人云:“
船夫说:“
前去更奇!”
前面景色更奇!”
以雨大作,加飞瀑沾濡,暑肌起栗,骨惊神悚,凛乎其不可以久留也。
但因为雨下大了,加上飞瀑水沫的侵润,虽是暑天肌肤也起栗,心惊胆战,实在不敢久留了。
昔尝闻峨眉双溪,不减庐山三峡,前日过之真奇绝。
过去曾听说峨眉山的双溪,不亚于庐山的三峡(应指三峡涧),前日经过觉得真是奇绝。
及至龙门,则双溪又在下风。
等到了龙门峡,才发现双溪又逊色了。
盖天下峡泉之胜,当以龙门为第一。
大概天下峡谷泉水的胜景,应当以龙门为第一。
……然其路险绝,乱石当道,将至峡,必舍舆蹑草履,经营倾步于槎牙兀嵲中,方至峡口。
……然而道路极其险峻,乱石挡道,快到峡口时,必须舍弃轿子,穿上草鞋,在乱石嶙峋、崎岖不平中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挪动,才能到达峡口。
盖大峨峰顶,天下绝观,蜀认固自罕游,而龙门又胜绝于山间,游峨眉者亦罕能到,非好奇喜事,忘劳苦而不惮疾病者,不能至焉。
总的来说,大峨山峰顶是天下绝景,蜀地人本来就很少能游览到,而龙门峡的胜景又在山间绝妙无比,游峨眉山的人也很少能到达。
复寻大路出山,初夜始至县中。
不是有强烈好奇心、不怕劳苦、不惧病痛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巳亥,发峨眉,晚至嘉州。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
峨眉有三山,为一列,曰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昔传有游者,今不复有路。惟大峨...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