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胸有成竹》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苏轼)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胸有成竹
宋代-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②。自蜩腹蛇蚹③以至于剑拔十寻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⑤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⑥,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胸有成竹》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与可之教予如此。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注释

    ①萌:芽。

    ②而节叶具焉:但节、叶都具备了。具,具备。焉,句末的语气助词。

    ③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蝉。蛇蚹,蛇的腹下。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这些特征都与竹笋有些相像。这里形容竹出生的状态。

    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⑤成竹于胸中:在胸中酝酿成熟竹子的形态。成:成熟的,完全的。

    ⑥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急起振笔,从之、直遂”,就是急忙起来挥动画笔,依照、跟随(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随”。

    ⑦与可:文与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盐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

    ⑧见于中:心中有了构思。心里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时。

    ⑩岂:哪里。

    ⑪熟视:仔细查看

    ⑫逝:消失。

    ⑬累:堆积。

    ⑭为:画。

    ⑮自:从。

    ⑯生而有之:这是一生长就有的。


      图片版
      胸有成竹

      苏轼(北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苏轼相关作品
      洞庭春色赋-苏轼(北宋)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苏轼(北宋)

      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我非个中人,何以默识子。 ...

      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苏轼(北宋)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

      浣溪沙·端午-苏轼(北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

      六幺令·天中节-苏轼(北宋)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