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示子遹》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平仄陆游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示子遹
宋代-陆游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题记:

《示子遹》是宋代诗人陆游在公元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为儿子写的诗,那是他已84岁,不久后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因此,将这首诗视作诗人的一份文学遗嘱,也无妨。

    《示子遹》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我年轻初学写诗的时候,只知道追求诗句工整,修辞华美,总在字句上下功夫。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到中年写诗时,始所有悟,才逐渐窥察到宏大深邃的诗意境界。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也就能写出一些好诗来,有如被湍流冲洗的顽石,显得奇特不俗。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唐朝李白、杜甫的诗,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有如数仞高墙挡在眼前,我恨自己领会不深,渴望而不可及。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也只能说到达了高墙的门边,至于温庭筠、李商隐的诗,就不值得一提了。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即使是他们的扛鼎之作,也未必能真正领会诗中三味。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诗是六艺之一,哪能仅仅当作笔墨游戏呢。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所以,你果真要学习写诗,不仅是字词句式,还要有更深的学问,作诗的工夫,在于诗外的历练。

    注释

    -

      平仄


      原始诗句: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古韵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 注:绘『九泰去声』
      今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原始诗句: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古韵平仄:通平仄仄仄,通仄平平仄。 注:大『九泰去声』 注:大『二十一个去声』
      今韵平仄:通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原始诗句: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古韵平仄:仄平仄通仄,平仄仄平仄。 注:濑『九泰去声』
      今韵平仄:仄平仄平平,平通仄平?。

      原始诗句: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古韵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注:会『九泰去声』
      今韵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通。

      原始诗句: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古韵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注:郐『九泰去声』
      今韵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

      原始诗句: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古韵平仄:通通仄平仄,仄仄仄仄仄。 注:昧『九泰去声』 注:昧『十一队去声』
      今韵平仄:通通仄通仄,仄仄仄平仄。

      原始诗句: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古韵平仄:平通仄仄仄,仄仄平仄??
      今韵平仄:平平仄?通,通仄平仄仄?

      原始诗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古韵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注:外『九泰去声』
      今韵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重复字体:
      我初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真自郐正令笔扛鼎未造三昧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夫在

        图片版
        示子遹

        陆游(南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

        陆游相关作品
        秋晚登城北楼-陆游(南宋)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

        岁暮·案间官历喜更端-陆游(南宋)

        案间官历喜更端,鬓畔罗幡巧耐寒。 筛辣捣香篘腊酒,染红丝绿簇春盘。 衰容未觉馀...

        岁暮·小筑幽栖与拙宜-陆游(南宋)

        小筑幽栖与拙宜,读书写字伴儿嬉。 已无叹老嗟卑意,却喜分冬守岁时。 羹臛芳鲜新...

        岁暮·半生浪走跨秦吴-陆游(南宋)

        半生浪走跨秦吴,白首还如筮仕初。 冻芋浊醪邀里巷,昏烟湿雪暗郊墟。 穷空敢恨寒...

        岁暮-陆游(南宋)

        离离井上桐,郁郁墙下桑。 零落岂不悲,无奈中夜霜。 蟋蟀更可念,岁暮依客床。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