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百丈山记》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朱熹)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百丈山记
南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百丈山记》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山之胜,盖自此始。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
    独其西阁为胜。
    只有西阁美好。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
    乃壁其后,无所睹。
    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
    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
    畏险者或不敢度。
    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注释

    本文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载于《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许〕表示约数。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
    〔控〕临。
    〔垂崖〕陡峭的山崖。
    〔度〕渡过,过去。
    〔循〕顺。
    〔得〕遇见。
    〔梁〕桥。
    〔亭午〕正午。
    〔淙〕流注,灌注。
    〔溅溅〕水流声。
    〔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瞰〕俯视。
    〔蹑〕踏,踩。
    〔庵〕尼姑的寺庙。
    〔才〕仅仅。
    〔卑庳〕低矮。
    〔迫隘〕狭窄。
    〔胜〕美好。
    〔罅〕裂缝。
    〔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
    〔玩〕欣赏,品味。
    〔潺潺〕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昧〕昏暗。
    〔瀵涌〕喷涌。
    〔烛〕照。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夺目〕光彩耀眼。
    〔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薄〕迫近。
    〔殚〕尽。
    〔川〕平野,平地。
    〔飞浮〕飘飞浮动。
    〔径〕小路。
    〔祷〕祈祷。
    〔穷〕尽。
    〔纪〕通“记”。
    〔叙次〕按照次序记叙。
    〔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
    〔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
    〔夫〕远指代词,那些。

      图片版
      百丈山记

      朱熹(南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

      朱熹相关作品
      游烂柯山-朱熹(南宋)

      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 空叫禾樵客,烂柯不知归。 ...

      偶题三首-朱熹(南宋)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

      水口行舟二首-朱熹(南宋)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

      墨梅-朱熹(南宋)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装。 ...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