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陌上花三首》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苏轼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陌上花三首
宋代-苏轼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题记:

《陌上花三首》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作者这时因公务在临安做了短时问的逗留,作此三诗。

    《陌上花三首》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
      我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乡亲们说,吴越王钱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临安,钱王派人送信给王妃说:“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
    吴人将这些话编成歌儿,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
    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然而它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以下三首诗。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江山还没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经过了几度春秋,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长歌着缓缓返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田间小路上无数花儿烂漫盛开,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观那彩车驶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如果要留住这明艳的春花,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不要急着返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去了,还要教妻子不急于从陌上归家。
        

    注释

    ⑴九仙山:苏轼《宿九仙山》诗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俭)、谢(安)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无量院相传为葛洪、许迈炼丹处。
    ⑵陌:田间小路。
    ⑶吴越王妃:指五代吴越王钱俶之妃。吴越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载,宋兴,吴越王钱俶“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
    ⑷鄙野:粗鄙俚俗。
    ⑸易之:谓变换其词(保留其调)易,更改。
    ⑹昔人非:作者作此诗时,距离太平兴国三年,已近一百年当时之人自无在者。
    ⑺遗民:亡国之民。垂垂:渐渐。垂垂:一作“年年”。
    ⑻游女:出游陌上的女子。
    ⑼軿(píng):车幔,代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幔的车子。翠:青绿色。
    ⑽堂堂:公然,决然;堂堂正正。
    ⑾从教:听任,任凭。
    ⑿草头露:草头的露水,一会儿就干掉,比喻生前富贵不长久。
    ⒀“身后”句:意为身后大家没有忘记她,为她唱《陌上花》。
    ⒁迟迟:《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比喻钱俶离杭州朝宋,迟迟其行,恋恋不舍。
    参考资料:
           1、        黄瑞云 .两宋诗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83-84 .                           

           2、        孙凡礼 刘尚荣 .苏轼诗词选 :中华书局 ,2005 :58-59 .                      

      图片版
      陌上花三首

      苏轼(北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苏轼相关作品
      赤壁赋-苏轼(北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苏轼(北宋)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北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北宋)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