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尝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江南有位贤能的人,字子固,他并不是现在一般人嘴里常说的那种贤人,我非常敬佩他,因此和他成为了朋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南也有位贤能的人,字正之,他同样不是现在大家常说的那种贤人,我也很钦佩他,并且和他结交为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这两位贤者彼此从未有过往来,没有交谈过,也没有互赠礼物。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
难道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都完全一样吗?
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我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行,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竟然如此之少!
曰,学圣人而已矣。
我想,这应该是因为他们都学习圣人的缘故吧。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既然是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自然也是学习圣人的人。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
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种不同的样子吗?
其相似也适然。
所以他们的相似也就成了必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我在淮南的时候,向正之提起了子固,正之毫不怀疑我的话。
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
后来回到江南,我又向子固提起了正之,子固也深信不疑。
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由此我知道,那些被称为贤人的人,不仅言行相似,而且彼此信任而不猜忌。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子固曾经写了一篇《怀友》送给我,大意是希望能够互相帮助,最终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
正之盖亦尝云尔。
正之也经常表达过类似的想法。
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
驾着车稳步前行,穿越中庸的大门而深入其中,除了这两位贤者还能有谁呢?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我以前不敢确定自己是否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但我也愿意追随在他们身边努力前行。
辅而进之,其可也。
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相信自己也许能够接近这个目标。
噫!
唉!
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做官的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加上个人事务的牵绊,我们无法常常相聚,于是我写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勉励,同时也彼此安慰。
〔江之南〕长江以南,这里指江西。王安石与曾巩都是江西人。
〔子固〕即曾巩,子固是他的字。北宋著名散文家。比王安石年长两岁,年轻时与王安石相要好,同有辅国大志。
〔正之〕即孙侔,正之是他的字。据说他为文奇古,曾客居江淮间,立志不仕。
〔辞〕相互应对的言词。
〔币〕缯帛,古人通常用作互相赠送的礼物,也作为礼物的通称。
〔若〕与,和。
〔适然〕当然。
〔不予疑〕即不疑予,“予”是提前的宾语。
〔扳〕通“攀”,援引。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之一,要人们处理事情不偏不倚。
〔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论语·先进》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话,后来人们常用“升堂入室”来比喻学习由浅到深的进程。轥,车轮,这里用作动词。造,到。
〔自必〕自信一定做到。
〔系〕牵绊。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