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用离间之计破坏楚国君臣的关系,项羽开始怀疑范增与汉国有私下的勾结,渐渐削弱他的权力。
增大怒曰:“
范增大怒,说道:“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天下大事已经基本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我希望告老还乡。”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在回乡的路上,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的毒疮发作而去世了。
苏子曰:“
苏子说:
增之去,善矣。
范增离开是好事。
不去,羽必杀增。
如果不走,项羽一定会杀他。
独恨其不早尔。”
只可惜他没有早点离开罢了。
然则当以何事去?
那么,范增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离开呢?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掉沛公刘邦,项羽没听,最终因此失去天下,是不是应该在这个时候离开呢?
曰:“
回答是:
否。
不。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范增想杀刘邦,这是做臣子的职责所在;
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而项羽不杀刘邦,则显示了君王的气度。
增曷为以此去哉?
范增怎么能在这时离开呢?
《易》曰:“
《易经》上说:“
知几其神乎!”
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明智吗?”
《诗》曰:“
《诗经》中也说:“
如彼雨雪,先集为霰。
观察天气,若要下雪,水汽必定先聚集成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范增离开的最佳时机,应该是项羽杀掉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
陈涉之所以能够得民心,是因为他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号。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项氏家族的兴盛,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
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
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况且拥立义帝这件事,范增是主要的策划者。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义帝的存亡,不仅关系到楚国的盛衰,也直接影响到范增的命运。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绝不可能义帝被杀后,范增还能长久地活下去。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前兆;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而他杀义帝,正是对范增产生怀疑的根本原因,哪里还需要等到陈平来用反间计呢?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东西一定是先腐烂了,才会生蛆虫;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人一定是先有了怀疑之心,谗言才能乘虚而入。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陈平虽然聪明过人,但又怎能离间一个毫无疑心的君主呢?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我曾经评价义帝,认为他是天下的贤明君主。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
单凭他派遣沛公刘邦入关而不派遣项羽这一点。
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就能看出他的智慧,还有,在众人之中识别出卿子冠军,并提拔他为上将军,这两件事,如果不是贤明的君主能做到吗?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项羽假借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这根本不需要智者的指点就能明白。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而在中途谋杀义帝,肯定不是范增的主意;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其实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极力反对却未被采纳。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不采纳他的忠告,反而杀害他所拥立的人,项羽对范增的怀疑,一定从这时就开始了。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和范增还是并肩侍奉义帝的臣子,并没有明确的君臣身份。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动手,不能杀就果断离开,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啊!
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范增已经七十岁了,意见相合就留下,不合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弄清楚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实在浅薄啊!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即便如此,范增仍然让汉高祖感到畏惧。
增不去,项羽不亡。
如果范增不走,项羽就不会灭亡。
亦人杰也哉!
唉,范增确实算得上人中的豪杰啊!
1.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
2.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杀之。
3.楚怀王孙心:即楚怀王的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称熊心为义帝。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