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代,他们多么关爱百姓,多么为百姓的疾苦忧心忡忡,而且用君子长者的宽厚态度来对待天下人。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人做了一件好事,不仅奖赏他,还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的开始而欣喜,并鼓励他坚持到底;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有人做了一件坏事,处罚之余,又怜悯同情他,希望他能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欢喜与忧虑的情感,赞成与反对的声音,都记录在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中。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成王、康王去世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治国之道开始衰落,但穆王仍然嘱咐大臣吕侯,告诫他要施行“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穆王的话虽然充满忧虑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却能果断,怀着怜惜无罪者的心肠,因此孔子将这篇《吕刑》选入了《尚书》。
《传》曰:“
古书上说:“
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
奖赏时如果有疑点,应该依然将其列入受赏之列,以推广恩泽;
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惩罚时如果遇到可疑之处,则应从受罚之列中剔除,”这是为了谨慎使用刑法。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尧执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员。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有一次,皋陶三次说某人该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所以天下人都敬畏皋陶执法的坚决,同时又赞美尧帝用刑的宽大。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却说,“不行,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但后来他又说,“试用一下吧。”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采纳了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圣人的心意,从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书》曰:“
《尚书》说:“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罪行轻重有疑问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问时,宁可从重奖赏。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下执法失误的过失。”
呜呼,尽之矣。
唉,这句话完全体现了忠厚的精神。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选择赏就显得格外仁慈;
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选择罚就显得过于严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
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
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过于严厉,就会变得残忍。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所以,仁慈可以超出,但义法绝不能越过界限。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
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只能对那些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无法影响得不到这些的人;
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用刀锯作刑具,只能对受这种刑罚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罚的人没有威慑力。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
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奖励不完的,不可能全都用爵位俸禄来表彰;
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惩罚不尽的,不可能全都用刀锯来制裁。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能回归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
故曰:
所以说:
忠厚之至也。
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致啊!
《诗》曰:“
《诗经》说:“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如果乐于接受劝谏,祸乱就会迅速平息;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迅速平息。”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
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吗?
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要严格,责人要宽厚。
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到了极点啊!
〔尧舜禹〕唐尧虞舜夏禹,传说中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禹也是夏朝的第一个君主。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文武成康〕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周文王时即积极从事灭商的活动,至其子武王时灭商,建立周朝。
〔君子长者之道〕指仁爱宽恕的品德。
〔吁〕惊叹声,表示不以为然。
〔俞〕表示应允。
〔休〕喜悦。
〔戚〕悲戚。
〔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后人追述古代史事的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穆王〕周朝的第五个帝王。
〔吕侯〕周穆王之臣,相传任司寇之职。据《尚书·吕刑》,周穆王曾采纳他的建议,从轻制定了刑法。
〔祥刑〕即详刑,谨慎用刑。
〔恻然〕伤痛悯恻的样子。
〔皋陶〕传说是尧的大臣。
〔士〕官名,掌刑狱。
〔四岳〕传说为当时的四方部落首领。也有人认为是氏族社会后期掌管祭祀和历法的官职。
〔鲧〕传说为禹的父亲,由四岳推举,奉尧的命令治水,后因治水无功,被舜杀死于羽山。
〔方〕违抗。
〔圮〕毁坏。引文见《尚书·尧典》。方命,亦作“放命”,违命。
〔宁失不经〕宁愿犯不按成法办案的错误。失,失职。经,成规。这四句引文见《尚书·大诰》。
〔祉〕福。引申为喜悦。这里指对贤人的进谏而感到高兴。下文的“怒”,指对谗言而发怒。这四句引文见《诗·小雅·巧言》。
〔遄〕快速。
〔《春秋》鲁国编年史,相传曾经孔子修订,文中寓有褒善贬恶之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