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辛弃疾)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宋代-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像旧地重游一样。
      

    注释

    〔征埃〕行路人走起来的尘埃。
    〔幻出〕虚构的意思。
    〔檐牙〕古代建筑屋檐上翘的叫飞檐,沿着屋檐的边沿下垂的叫檐牙。
    〔长淮〕指淮河之长。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经河南安徽,注入江苏的洪泽湖而入长江。全长约二千公里。金兵侵略时,宋室南逃,双方议定,以淮河为界。“罢长淮”,就是不承认以淮河为界。
    〔千骑〕辛弃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打仗。
    〔凭栏〕倚着栏干。
    〔佳气〕吉祥的气象。
    〔神州〕泛指中国。
    〔怀嵩〕怀嵩楼。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舆地纪胜·滁州景物下》)
    〔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楚尾吴头”。
    〔陌上〕田野小道。
    〔华胥(xū)〕人名。传说是伏羲氏的母亲。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列子·黄帝》

      图片版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辛弃疾(南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

      声声慢(词牌名)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长调。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用“仙吕调”。
      辛弃疾相关作品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南宋)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辛弃疾(南宋)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

      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辛弃疾(南宋)

        头白齿牙缺,君勿笑衰翁。无穷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臭腐神奇俱尽,贵贱贤愚等...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辛弃疾(南宋)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南宋)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