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蝶恋花·密州上元》的原文打印版、繁体版、对照翻译(苏轼)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蝶恋花·密州上元
北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题记: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词人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故而写下此词。

    《蝶恋花·密州上元》全文注音拼音版
    蝶恋花·密州上元繁体版(已校对)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垂野。

      对照翻译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山城人老也!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


      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山城:此处指密州。
      “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

        图片版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北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蝶恋花(词牌名)

        蝶恋花,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萧纲ws:东飞伯劳歌 (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个字。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江如练》、《西笑吟》、《明月生南浦》、《转调蝶恋花》、《鱼水同欢》等。《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其词牌始于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苏轼相关作品
        洞庭春色赋-苏轼(北宋)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苏轼(北宋)

        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我非个中人,何以默识子。 ...

        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苏轼(北宋)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

        浣溪沙·端午-苏轼(北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

        六幺令·天中节-苏轼(北宋)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