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
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
诗人凭诗歌出名,诗歌尤其凭诗人闻名。
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
唐朝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以及李贺、李商隐,以及宋元时期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吴伟业,都是诗歌和诗人相互映衬而成为一体的。
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
诗人除了表现自己品行之外不会写出别的诗,诗歌除了表现诗人自己的精神之外也不会表现其他人,诗歌和诗人给读者的印象是完全一致的。
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
益阳的汤鹏,字海秋,有诗歌三千多篇。
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
删减之后存留二千余篇,评论过的大约几十家,最后嘱托我龚自珍写一篇序言,我也是用一个字来概括:“
完。”
完”。
何以谓之“完”也?
为什么称它为“完”呢?
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海秋的思想和感情都在他的这些诗中,他所想说的话在诗中,他所不想说而最终不得不说的话也在这些诗中,他不想说的话而最终没说。
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以为己言。
从他没有说的话中寻求他想说的话,也在这些诗中。
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
最关键的是他不肯摘取他人的话作为自己的思想,随便举出一篇文章,无论见过还是没见过,人们都会说:
此汤益阳之诗。”
这是汤益阳的诗。
汤海秋:清代诗人汤鹏,字海秋,湖南益阳人。有经世思想,不肯从事章句之学。与同时诗人龚自珍、张际亮、姚莹等为友。为官敢言,诗多慷慨激厉之作。著有《浮丘子》、《海秋诗文集》。 “人以诗名”二句:人以诗而出名,诗则更由于人而出名。 李、杜、韩:指李白、杜甫、韩愈。昌谷:唐诗人李贺。贺为河南昌谷人,后遂有以籍贯称之。玉溪:唐代诗人李商隐。商隐号玉溪生。 眉山:指宋文学家苏轼,轼为四川眉山人。涪陵:指宋代诗人黄庭坚。庭坚曾被贬于四川涪陵(今重庆涪陵区),自号涪翁。遗山:金代诗人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 吴娄东:即吴伟业,江苏太仓人。娄江东流经过太仓,故太仓亦称娄东。 完:这是龚自珍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论诗标准。其所谓“完”,是指诗人的作品,要充分体现其作者的个性,体现其品德、感情、思想,因而达到诗与人为一体,因人可见其诗,因诗可见其人。 龚巩祚:龚自珍一名巩祚。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 塞上似腾奇...
其八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其八...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