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作为值得夸耀的才能,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眼里看得清楚,心中匆匆而过,留在内心的并不多,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孔子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连穿《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它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就懂得道理,能遵行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没有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工作)。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背诵,就草草结束学习(那件事)呢!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始终没有写出好文章。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况且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弊端。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是最好的,而《项羽本纪》中,我又认为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几个片断是最好的。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
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房的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1)选自《板桥家书》。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
郑板桥的竹石画
郑板桥的竹石画
文学家。潍县署,当时郑燮供职于此。潍县,今属山东省。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潍县署中寄舍弟第一书,郑燮在官署中给自己的弟弟的第一封家书。
(2)以…为:把…作为。
(3)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4)了了:明白。
(5)方寸:指人的内心。
(6)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7)即:立刻。
(8)与:和。
(9)与:相关。
(10)孰:谁。
(11)如:比得上。
(12)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皮革。
(13)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14)愈:越。
(15)探:探讨,探寻。
(16)出:显露,明白。
(17)研:钻研。
(18)入:深入。
(19)往:前行。
(20)穷:穷尽。
(21)虽:即使。
(22)生知安行:生,出生。知,懂得。安,从容不迫。行,实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23)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24)功:努力。
(25)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洒然:畅快的样子。
(26)《阿房宫赋》:唐朝杜牧的文章。
(27)四鼓:四更,凌晨1~3时。
(28)苦:以......为苦,对.....感到辛苦。
(29)岂:难道。
(30)以:因为。
(31)过:过目。
(32)了:结束,完结。
(33)再:第二次。
(34)迄:始终,一直。
(35)且:况且。
(36)辄:就。
(37)陋:弊端。
(38)即:就。
(39)《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朝司马迁撰。
(40)以:认为。
(41)为:是。
(42) 会:包围。
(43)观:观赏。
(44)可欣可泣:值得欣喜值得悲泣。
(45)耳:罢了。
(46)没分晓:不懂道理。
(47)钝:迟钝,愚笨。
(48)传奇:这里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
(49)及:以及。
(50)打油诗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而得名。
(51)亦:也。
(52)复:又。
(53)寓目:观看,过目。
(54)悉:都。
(55)贮:贮藏。
(56)龌龊(wòchuò):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俗的意思。
(57)不得:不能够。
(58)洒然:畅快的样子。
(59)与我何与也:相关 [1] 。
(60)暇:空闲。
(61)然:但是。
(62)惟:只有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