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游黄山记》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袁枚
原文/译文 一句一译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游黄山记
清代-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厓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焉。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大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游黄山记》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乾隆四十八年农历四月二日,我游览完白岳山后,便来到汤泉沐浴。
    泉甘且冽,在悬厓之下。
    泉水清甜澄澈,是从紫云峰悬崖下流出来的。
    夕宿慈光寺。
    晚上住在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
      第二天一早,僧人告诉我:“
    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从这里往上,山路又窄又险,连兜笼也难以通过。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您要是步行会非常累,幸好有当地人习惯背着客人上下山,他们被称为‘海马’,您可以雇他们代步。”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于是,他带来了五六个强壮精神的汉子,手里都拿着几丈长的布带。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我见了不禁自嘲,一个又弱又老的人,竟然要像婴儿一样被包裹在襁褓中。
    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刚登山时还觉得挺有力气,后来实在累了,才被绑在“海马”背上。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就这样,走一段背一段,差不多各占一半时间。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走到云巢时,已经完全没有路了,我踩着木梯往上爬,只见万峰高耸入云,慈光寺仿佛掉到了锅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当晚住在文殊院。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天上下着雨,冷得很,虽然是端午节,还得披着皮袄、围着火炉取暖。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云雾涌进来,弥漫整个房间,转眼间一片模糊,两个人对坐,只能听到声音。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云雾散去后,我步行到立雪台,看见一棵古松,根部长在东边,树干却倒向西边,树冠朝南,穿过石头中间,又从另一端伸出来。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石头像是有生命似的,中间恰好是空的,所以松树能藏在里面,与石头融为一体;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又像是害怕天空而不敢向上生长,虽然粗壮得有十围,但高度不过两尺。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其他松树也都类似,无法一一描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稍晚些,云气更清澈,群峰像儿孙般俯伏。
    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黄山分为前海和后海,站在这里两边都能看到。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次日,从台左拐弯往下走,经过百步云梯,又没路了。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忽然看见一块巨石像大鳌鱼,张着大嘴。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没办法,只好走进鳌鱼口,穿过鳌鱼腹,再从鳌鱼背上出来,竟别有一番天地。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接着登上炼丹台,再到光明顶,这里与莲花峰、天都峰三足鼎立,高高地相互对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山顶上风很大,吹得人站不住。
    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
    幸好地上铺着厚厚的松针,约有两尺深,很软,可以坐下。
    晚至狮林寺宿焉。
    晚上准备住在狮林寺。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趁着太阳还没落山,先去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站在峰顶,能看到三个山峰,远看像是两峰相对,仔细看还有一个山峰藏在后面。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
    始信峰又高又险,下面是无底的溪水。
    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我站在峰顶,脚趾有两三分悬在空中。
    僧惧挽之。
    僧人害怕,过来拉我。
    余笑谓:“
    我笑着说:“
    坠亦无妨。”
    掉下去也没关系。”
    问:“
    僧人问:“
    何也?”
    为什么?”
    曰:“
    我说:“
    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
    下面的溪水无底,人掉下去也到不了底,飘飘然不知道会停在哪里?
    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就算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达,完全可以趁这点时间想办法活命。
    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
    可惜没带长绳和铁坠来测量一下,看看有没有千尺深。”
    僧大笑。
    僧人听了哈哈大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次日,登上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从台上往下看,山峰有的像笔,有的像箭,有的像竹笋,有的像竹林,有的像刀戟,有的像船上的桅杆,又像是天帝一时兴起,把武库里的兵器撒了一地。
    食顷,有白练绕树。
    不过一顿饭的工夫,又看见有东西像白色丝绢一样缠绕在树上。
    僧喜告曰:“
    僧人高兴地说:“
    此云铺海也。”
    这是云要铺满大海了。”
    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起初,云雾迷蒙,像融化的银流、散开的棉絮,过了很久又浑然连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群山只露出尖顶,像一大盘白脂油里插着竹笋。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过了一会儿云雾散去,万峰又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
    我坐在松树间的崖顶,被太阳晒得难受,忽然一片云飘来为我遮阳。
    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这才知道云朵也有高低之分,并非都一样。
    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
    黄昏时又到西海门看落日。
    草高于人,路又绝矣。
    草比人高,又没有路了。
    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
    叫来十几个山民披荆斩棘后继续前行。
    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
    这里东边的山峰像屏风排列,西边的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是数十座山峰模糊一片,像天台山的琼台景象。
    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红日快要落山时,有一座山峰好像用山顶托着它,又像是要吞下去,又像是在捧着。
    余不能冠,被风掀落;
    我不能戴帽子,因为风大会吹掉;
    不能袜,被水沃透;
    也不能穿袜子,因为已经被水浸透;
    不敢杖,动陷软沙;
    不敢拄拐杖,一拄就会陷进软沙;
    不敢仰,虑石崩压。
    也不敢抬头看,怕石头崩塌下来。
    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
    左顾右盼,瞻前视后,恨不得化身为千亿个自己,每个山峰都能登临一遍。
    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
    当被“海马”背着时,他们轻快得像猿猴,直冲急走,看着那千万座山峰也像人一样,如潮水般汹涌。
    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
    低头看深坑和怪峰,都在脚下。
    倘一失足,不堪置想。
    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
    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
    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害怕也没用。
    若禁缓之,自觉无勇。
    如果让他们慢点走,又显得自己太胆小了。
    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没办法,只能把自己的性命和后代托付给他们,随他们安排了,感觉自己仿佛已经羽化升天了。
    《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淮南子》说“胆为云”,确实如此。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初九这天,从天柱峰后面下山,经过白沙矼,到了云谷,家人已经雇了小轿正在等我。
    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这次游黄山,大约步行了五十多里,在山中待了七天。

    注释

    〔黄山〕原称黟山,唐代改名为黄山,传说黄帝曾在此修身炼丹。位于安徽歙县太平休宁黟县间,方圆二百五十公里。山中风景独特,山势奇险,云雾缥缈,苍松枝虬,怪石密布,温泉喷涌。
    〔黄山堪称中国名山之最,徐霞客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癸卯〕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年)。
    〔白岳〕即白岳岭,在今安徽休宁县西。
    〔汤泉〕古名朱砂泉,在黄山紫云峰下。相传黄帝在此浴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被誉为“灵泉”。
    〔悬厓〕即悬崖。此指紫云峰。
    〔慈光寺〕在黄山南部朱砂峰下,古称朱砂庵。明万历皇帝敕封“护国慈光寺”,盛极一时。
    〔兜笼〕即兜子,一种只有座位而没有轿厢的便轿。
    〔壮佼〕壮健。
    〔云巢〕即云巢洞。
    〔文殊院〕在天都莲花二峰之间。传为明万历年间普门和尚所构建。
    〔夺舍〕弥漫房舍。
    〔混沌〕模糊一团的状态。
    〔立雪台〕位于文殊院西侧。
    〔前后海〕指光明顶前后两处云海绝妙的风景。
    〔百步云梯〕地名,险峻的山路。《徐霞客游记》描写它“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兀兀欲动”。
    〔大鳌鱼〕指鳌鱼峰的鳌鱼洞。
    〔丹台〕即炼丹台,在黄山中部炼丹峰前。传说浮丘公为黄帝炼丹于此。
    〔光明顶〕在黄山中部,黄山三大主峰之一,为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
    〔莲花〕莲花峰,在黄山中部,黄山三大主峰之一,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若怒放的莲花。
    〔天都〕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山势最为险峻,古称“群山所都”,意谓天上都会。
    〔狮林寺〕在黄山北部狮子峰上。
    〔始信峰〕在黄山东部。传一古人持怀疑态度游山,到此始信黄山风景奇绝,故名。有石笋峰上升峰左右陪衬,成鼎足之势。
    〔清凉台〕原名法台,在狮子峰腰部,是黄山后山观云海和日出的最佳处。
    〔笋脯〕把竹笋煮熟晾干加上调料的食物。
    〔西海门〕在狮子峰石鼓峰西的悬崖峭壁处,在此可凭眺西海群峰与落日奇观。
    〔芟夷〕割除铲平。
    〔鹘突〕模糊。
    〔琼台〕在浙江天台县。形似马鞍,下临龙潭,三面绝壁,孤峰卓立。
    〔冠〕做动词,戴帽子。
    〔袜〕做动词,穿袜子。
    〔沃〕浸湿。
    〔杖〕做动词,拄拐杖。
    〔托孤寄命〕以后代与生命相托。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渠〕他,他们。
    〔羽化〕得道登仙。
    〔胆为云〕《淮南子·精神训》“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高诱注〕“胆,金也。金石云之所出,故为云。”
    〔天柱峰〕在安徽潜山市西北。其形状如柱倚天,故名。
    〔白沙矼〕在黄山后海。
    〔云谷〕在黄山钵盂峰下,溪谷蜿蜒,云雾吞吐,有云谷寺。
    〔肩舆〕两人肩扛的便轿。

      图片版
      游黄山记

      袁枚(清代)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

      袁枚相关作品
      游黄山记-袁枚(清代)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厓之下。夕宿慈光寺...

      黄生借书说-袁枚(清代)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

      祭妹文-袁枚(清代)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

      峽江寺飞泉亭记-袁枚(清代)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

      所见-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