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孟门山》的原文打印版、繁体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郦道元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孟门山
北朝魏-郦道元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濬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题记:

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芜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这篇散文出自《水经注·河水》,是作者游历孟门山时创作的散文。

    《孟门山》全文注音拼音版
    孟门山繁体版(已校对)

      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有風山。風山西四十,河南孟門山,與龍門相對。《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孟門九河之磴。”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濬波頹疊,迄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对照翻译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
        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
      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
      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和山西龙门山相对。
      《山海经》曰:“
      《山海经》记载:
      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
      《淮南子》曰:“
      《淮南子》记载:
      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
      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山阻挡,称之为洪水。
      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
      所以《穆天子传》记载:
      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
      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
      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
      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
      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濬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注释

      〔北屈县〕故城在今山西吉县北。
      〔风山〕在今山西吉县西北。
      〔龙门〕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北。《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已无可考。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秦汉时又有增删。书中记载了古代的山川物产,并保留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传说。
      〔黄垩〕一种黄土,可做涂饰之用。
      〔涅石〕矾石,色黑。《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著,分内外篇;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篇。
      〔阜〕土山。《穆天子传》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之一,作者不详。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文辞朴质。
      〔磴〕险峻的山坡。
      〔阨〕这里指阻塞的地方。
      〔孟门津〕在陕西宜川东南二十里,与孟门山参差相接。
      〔漱广〕因受流水冲击河床变宽。漱,指水的冲击。
      〔倾崖返捍〕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倾崖,水势象要倾动山崖。捍,摇动。
      〔临危;临近危险的地势。
      〔若坠复倚〕象要坠落似的,而又有所旁依。
      〔石凿〕凿石的工具。
      〔素气〕指白色的水气。
      〔窥深悸魄〕往深处窥探,使人惊心动魄。窥,窥探,看。悸,惊。
      〔寻〕古代以八尺为寻。
      〔浑洪〕水势直大的样子。
      〔赑怒〕发怒用力的样子。形容水势很大。
      〔下口〕黄河水流出龙门之口称下口。《慎子》即慎到,著有《慎子》一书。
      〔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

        图片版
        孟门山

        郦道元(北朝魏)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

        郦道元相关作品
        三峡-郦道元(北朝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孟门山-郦道元(北朝魏)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