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题记: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释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按语】 治兵如治水:...
【原典】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按...
【原典】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按语】 敌害在内,...
【原典】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