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幼学琼林·祖孙父子》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程登吉)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幼学琼林·祖孙父子
明代-程登吉

  何谓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何谓九族?高 、曾 、考 、祖 、己 、身 、子 、孙 、曾 、玄。始祖曰鼻祖,远孙曰耳孙。父子创造,曰肯构肯堂;父子俱贤,曰是父是子。祖称王父,父曰严君。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桥木高而仰,似父之道;梓木低而俯,如子之卑。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得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子。盖父愆,名为干蛊;育义子,乃曰螟蛉。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羡孙权之语;生子须如李亚子,朱温叹存勖之词。菽水承欢,贫士养亲之乐;义方是训,父亲教子之严。绍箕裘,子承父业;恢先绪,子振家声。
  具庆下,父母俱存;重庆下,祖父俱在。燕翼贻谋,乃称裕后之祖;克绳祖武,是称象贤之孙。称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称宦有贤郎,曰凤毛济美。
  弑父自立,隋杨广之天性何存;杀子媚君,齐易牙之人心奚在。分甘以娱目,王羲之弄孙自乐;问安惟点颔,郭子仪厥孙最多。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老来子之孝。
  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长男为主器,令子可克家。子光前曰充闾,子过父曰跨灶。宁馨英物,皆是羡人之儿;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可爱者子孙之多,若螽斯之蛰蛰;堪羡者后人之盛,如瓜瓞之绵绵。
  经遗世训,韦玄成乐有贤父兄;书擅时名,王羲之却是佳子弟。敬则应得鸣鼓角,母觇子荣;宗武更勿带罗囊,父规儿怠。宋之问能分父绝,作述重光;狄兼谟绰有祖风,后先辉映。焚裘服剑,罗母与陵母俱贤;跃鲤杀鸡,姜生与茅生并孝。灵运子孙多是凤,岂是阿私;僧虔后嗣半为龙,原非自侈。
  马援得璘能耀武,毕竟孙贤;祁奚举午不避亲,实因子肖。触詟犹怜少子,请效命于君前;萧儆喜见曾孙,效传呼于阶下。王霸见己子不及贵客,曾露愧容;张凭闻祖父说有佳儿,知为戏语。李峤贻讥,甘罗堪羡。公才公望,喜说云仍;率祖率亲,宁云委蜕。杜氏之宝田斯在,薛家之磐石犹存。词辨既见渊源,强项亦征风烈。

    《幼学琼林·祖孙父子》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何谓五伦?
      什么叫做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何谓九族?
    什么叫做九族?
    高、曾、考、祖、己、身、子、孙、曾、玄。
    就是高祖曾祖祖父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始祖曰鼻祖,远孙曰耳孙。
    始祖叫做“鼻祖”,远孙叫做“耳孙”。
    父子创造,曰肯构肯堂;
    父子创造,叫做“肯构肯堂”;
    父子俱贤,曰是父是子。
    父子都贤,叫做“是父是子”。
    祖称王父,父曰严君。
    祖叫王父,父叫严君。
    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
    父母好比椿萱,所以父母都在,叫做“椿萱并茂”;
    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子孙好比兰桂,所以子孙发达,叫做“兰桂腾芳”。
      桥木高而仰,似父之道;
      桥木高而向上,好似父道;
    梓木低而俯,如子之卑。
    梓木低而向下,好似子道。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
    不痴不聋,做不得阿姑阿翁;
    得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子。
    得亲顺亲,才可以做人做子。
    盖父愆,名为干蛊;
    因父亲有差处,替他斡旋,叫做“干蛊”;
    育义子,乃曰螟蛉。
    领养他人小孩,当做己子,叫做“螟蛉”。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羡孙权之语;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羡慕孙权的说法;
    生子须如李亚子,朱温叹存勖之词。
    生子如李亚子,是朱温叹服李存勖的话头。
    菽水承欢,贫士养亲之乐;
    穷士养亲,只须菽水;
    义方是训,父亲教子之严。
    严父教子,是用义方。
    绍箕裘,子承父业;
    学做箕裘,是儿子承接父业;
    恢先绪,子振家声。
    张大先业,是儿子丕振家声。
      具庆下,父母俱存;
      具庆下,是说父母都在;
    重庆下,祖父俱在。
    重庆下,是说祖父母都在。
    燕翼贻谋,乃称裕后之祖;
    祖给孙以良法,可说是裕后;
    克绳祖武,是称象贤之孙。
    孙继祖的成绩,才算是象贤。
    称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
    称人养的好儿子,叫做“麟趾呈祥”;
    称宦有贤郎,曰凤毛济美。
    称官家的好儿子,叫做“凤毛济美”。
      弑父自立,隋杨广之天性何存;
      隋杨广杀他的父,自做皇帝,还存什么天理;
    杀子媚君,齐易牙之人心奚在。
    齐易牙杀他的子,讨好齐君,还有什么人心。
    分甘以娱目,王羲之弄孙自乐;
    王羲之弄孙自乐,每有甘味,必分割一半;
    问安惟点颔,郭子仪厥孙最多。
    郭子仪子孙最多,每来问安,只点头一下。
    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
    和熊胆做丸,使儿夜嚼,这是仲郢母的贤处;
    戏彩娱亲,老来子之孝。
    着彩衣做戏,使双亲快乐,这是老来子的孝道。
      毛义捧檄,为亲之存;
      毛义捧着公文,便有喜色,为因母亲还在;
    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伯俞受着木杖,忽然下泪,因为母亲已老。
    慈母望子,倚门倚闾;
    慈母望儿,有时立在家门前,有时立在里门前;
    游子思亲,陟岵陟屺。
    孝子念父母,有时登多草木之山,有时登无草木之山。
    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
    看邻家儿子,而同兄的儿子,这是说爱儿之情没轻重;
    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这是说名分的相等。
    长男为主器,令子可克家。
    长子就是主器,好儿可以兴家。
    子光前曰充闾,子过父曰跨灶。
    儿子能光大门庭,叫做“充闾”,儿子能胜过父亲,叫做“跨灶”。
    宁馨英物,皆是羡人之儿;
    宁馨啊,英物啊,都是羡慕人家的儿子;
    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
    国器啊,掌珠啊,都是称赞人家的儿子。
    可爱者子孙之多,若螽斯之蛰蛰;
    子孙之多,像螽斯的蛰蛰;
    堪羡者后人之盛,如瓜瓞之绵绵。
    后嗣之盛,像瓜瓞的绵绵。
      经遗世训,韦玄成乐有贤父兄;
      经书传授,韦玄成全靠贤父兄;
    书擅时名,王羲之却是佳子弟。
    书法擅长,王羲之却是好子弟。
    敬则应得鸣鼓角,母觇子荣;
    敬则的母亲,说他儿子应得吹鼓角,是预知儿子当富贵;
    宗武更勿带罗囊,父规儿怠。
    宗武的父亲,训他儿子莫带紫罗囊,是叮嘱儿子勿懒惰。
    宋之问能分父绝,作述重光;
    宋之问工文章,得父亲一绝,却是“作述重光”;
    狄兼谟绰有祖风,后先辉映。
    狄兼谟性刚正,有祖父遗风,真是“后先辉映”。
    焚裘服剑,罗母与陵母俱贤;
    罗母将皮裘焚毁,陆母拿宝剑自戕,都是贤母;
    跃鲤杀鸡,姜生与茅生并孝。
    姜诗致舍旁跃鲤,茅容为母亲杀鸡,都是孝子。
    灵运子孙多是凤,岂是阿私;
    “灵运子孙多是凤”,苏轼这句诗,并没有私心;
    僧虔后嗣半为龙,原非自侈。
    “吾门优的半为龙”,僧虔这句话,原不是夸口。
      马援得璘能耀武,毕竟孙贤;
      马璘能继祖业,可称他是贤孙;
    祁奚举午不避亲,实因子肖。
    祁奚举午自代,实因午是肖子。
    触詟犹怜少子,请效命于君前;
    触詟还怜少子,替他在太后前求差遣;
    萧儆喜见曾孙,效传呼于阶下。
    萧儆特爱曾孙,喜他在庭阶下效传呼。
    王霸见己子不及贵客,曾露愧容;
    王霸见儿子不及贵客,忽露愧容;
    张凭闻祖父说有佳儿,知为戏语。
    张凭听祖父说有佳儿,懂得为戏语。
    李峤贻讥,甘罗堪羡。
    李峤的儿子,为唐帝所讥,甘茂的孙儿,为不韦所赞。
    公才公望,喜说云仍;
    “公才公望”,是说孙儿得祖风;
    率祖率亲,宁云委蜕。
    “率祖率亲”,是说恩义有轻重。
    杜氏之宝田斯在,薛家之磐石犹存。
    杜孟所传的是宝玉,道衡所传的是磐石。
    词辨既见渊源,强项亦征风烈。
    员淑的词辨,是继祖职,杨奇的强项,是有祖风。

    图片版
    幼学琼林·祖孙父子

    程登吉(明代)

      程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为《幼学琼林》的编撰者。《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一般认为,最初

    程登吉相关作品
    幼学琼林·文臣-程登吉(明代)

      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宰相位...

    幼学琼林·天文-程登吉(明代)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

    幼学琼林·地舆-程登吉(明代)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北...

    幼学琼林·岁时-程登吉(明代)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灵辰。元日献君以《椒...

    幼学琼林·朝廷-程登吉(明代)

      三皇为皇,五帝为帝。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天子天下之主,诸侯一国之君...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