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题记:
沈周一生绝意仕进,隐遁吴门,风神萧散,据云望之如神仙中人。这篇散文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时作者已六十二岁,他以画家的慧眼,诗人的灵性,生动地描绘了雪月交辉的美景。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
第二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
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
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
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
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
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
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
因凭栏楯上。
我扶着栏杆而上。
仰而茫然,俯而恍然;
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
呀而莫禁,眄而莫收;
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
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
顾所得不亦多矣!
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已经很多了。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
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
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
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
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
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
仍归窗间,兀坐若失。
回到窗前,独自端坐。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
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
5.虚澄:空虚清澈。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濛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
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
14.挟:依仗。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