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题记:
《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类,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什么特别值得看的,只能看看那些在七月半出来游玩的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成五类来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中一类人,坐在装饰华丽的游船上,吹箫击鼓,头戴高冠,身穿整洁漂亮的衣服,灯火通明,还有优伶和仆从随行,乐声与灯光交织在一起,他们嘴上说是在看月亮,其实根本没怎么看,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一类人,也坐在有装饰的游船上,带着有名的美人、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了美童,笑闹中夹杂着打趣的喊叫声,围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顾右盼,虽然身处月下,却没认真看月,这样的人也可以看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一类人,同样坐船出游,也有音乐和歌声相伴,同行的是著名歌妓和清闲僧人,慢慢喝酒,轻声歌唱,箫笛琴瑟的声音轻柔细缓,萧管和歌声齐发,他们既是看月,也希望别人看到他们在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又一类人,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吃饱喝足后,三五成群地挤进人群,在昭庆寺、断桥一带大声喧哗,假装醉酒发疯,唱着不成腔调的曲子,他们既看月亮,也看那些看月的人,甚至看那些不看月的人,但实际上什么都没看清,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还有一类人,乘着小船,挂着薄薄的帏幔,茶几干净,茶炉温热,茶水很快烧开,白瓷碗轻轻传递,约上好友美女,请月亮一起入座,有的藏在树荫下,有的躲到里湖避喧,尽管在看月,但旁人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去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杭州人游西湖,通常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好像躲避仇人一样避开月亮。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这天晚上爱慕虚名,一群人争相出城,多给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赶紧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因此,二鼓之前,人声和鼓乐声像水波翻涌,大地震动,又像梦魇和呓语一般,周围的人听不到别人说话,像聋子一样,也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像哑巴一样;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大船小船全都靠岸,什么都看不见,只看见船篙相撞,船只相碰,肩膀摩擦,脸对脸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一会儿兴致散了,官府宴席结束,由衙役吆喝开道离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轿夫招呼船上的人,用关城门来吓唬游人,让他们早点回去,灯笼和火把像星星一样,簇拥着回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岸上的人也一批批赶往城门,渐渐稀少,不久就全散去了。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阶也凉了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此时月亮像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梳妆,湖水重新洗面,那些慢慢喝酒、轻声唱歌的人出来了,藏在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我们这些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他们同席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摆好,歌乐齐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才刚刚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舒服地睡去,花香萦绕身边,清梦格外舒适。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止可看”句〕谓只可看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止,同“只”。
〔以五类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类来看。
〔楼船〕指考究的有楼的大船。
〔箫鼓〕指吹打音乐。
〔峨冠〕头戴高冠,指士大夫。
〔盛筵〕摆着丰盛的酒筵。
〔优傒〕优伶和仆役。
〔看之〕谓要看这一类人。下四类叙述末尾的“看之”同。
〔娃〕美女。
〔闺秀〕有才德的女子。
〔童娈〕容貌美好的家僮。
〔露台〕船上露天的平台。
〔盼望〕都是看的意思。
〔浅斟〕慢慢地喝酒。
〔低唱〕轻声地吟哦。
〔弱管轻丝〕谓轻柔的管弦音乐。
〔竹肉〕指管乐和歌喉。
〔“不舟”二句〕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不戴头巾,指放荡随便。“帻”,头巾。
〔呼群三五〕呼唤朋友,三五成群。
〔跻〕通“挤”。
〔昭庆〕寺名。
〔断桥〕西湖白堤的桥名。
〔嚣〕呼叫。
〔无腔曲〕没有腔调的歌曲,形容唱得乱七八糟。
〔幌〕窗幔。
〔铛〕温茶酒的器具。
〔旋〕随时,随即。
〔素瓷静递〕雅洁的瓷杯无声地传递。
〔匿影〕藏身。
〔作意〕故意,作出某种姿态。
〔杭人〕杭州人。
〔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是夕好名〕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名”,指“中元节”的名目,等于说“名堂”。
〔犒〕用酒食或财物慰劳。
〔门军〕守城门的军士。
〔擎〕举。
〔燎〕火把。
〔列俟〕排着队等候。
〔速〕催促。
〔舟子〕船夫。
〔放〕开船。
〔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左右。
〔鼓吹〕指鼓钲箫笳等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奏出的乐曲。
〔如沸如撼〕像水沸腾,像物体震撼,形容喧嚷。
〔魇〕梦中惊叫。
〔呓〕说梦话。这句指在喧嚷中种种怪声。
〔如聋如哑〕指喧闹中震耳欲聋,自己说话别人听不见。
〔篙〕用竹竿或杉木做成的撑船的工具。
〔摩〕碰,触。
〔皂隶〕衙门的差役。
〔喝道〕官员出行,衙役在前边吆喝开道。
〔怖以关门〕用关城门恐吓。
〔列星〕分布在天空的星星。
〔舣〕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
〔石磴〕石头台阶。
〔席其上〕在石磴上摆设酒筵。
〔纵饮〕尽情喝。
〔镜新磨〕刚磨制成的镜子。古代以铜为镜,磨制而成。
〔靧面〕一作“颒面”,洗脸。三
〔向〕方才,先前。
〔往通声气〕过去打招呼。
〔韵友〕风雅的朋友,诗友。
〔箸〕筷子。
〔安〕放好。
〔纵舟〕放开船。
〔拍〕扑。
〔惬〕快意。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