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的原文打印版(张仲景)
原文/译文
文字版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东汉-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文注音拼音版

    张仲景(东汉)

    暂无
    张仲景相关作品
    伤寒论序-张仲景(两汉)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