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离骚经序》的原文打印版、繁体版王逸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离骚经序
东汉-王逸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奡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离骚经序》全文注音拼音版
    离骚经序繁体版(已校对)

      離騷經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與楚同姓,仕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入則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察群下,應對諸侯,謀行職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害其能,共譖毀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執履忠貞,而被讒邪,憂心煩亂,不知所訴,乃作離騷經。離,也;騷,愁也;經,徑也。言以放逐離,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故上述唐虞三,下序桀紂羿奡之敗。冀君覺悟,反正道而還己也。是時,秦昭王使張儀譎詐懷王,令絕齊交,又使誘楚,請與俱會武關。遂脅與俱歸,拘留不遣。卒客死秦。其子襄王用讒言,遷屈原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作九章,援天引聖,以自證明,終不見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淵,自沈而死。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霓以為小人。其辭溫而雅,其義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湣其誌焉。

      注释

      〔谮〕〔书〕诬陷;中伤:言。《现代汉语词典》
      〔谗邪〕①谗言邪说。《汉书·刘向传》:“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②说谗言害人的恶人。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大辞海》
      〔风谏〕用含蓄委婉的言辞规劝尊长。〔证〕《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古代汉语词典》
      〔谗佞〕谗邪奸佞之人。〔例〕如:近忠良,绝谗佞。《现代汉语大词典》
      〔宓妃〕【宓?妃】傳説中的洛水女神。楚辭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史記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上林賦“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索隱引如淳:“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遂爲洛水之神。宓,音服。”漢書五七上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作“虙妃”。參見“洛神”。《辞源》
      〔宓妃〕【宓?妃】傳説中的洛水女神。楚辭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史記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上林賦“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索隱引如淳:“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遂爲洛水之神。宓,音服。”漢書五七上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作“虙妃”。參見“洛神”。《辞源》

        图片版
        离骚经序

        王逸(东汉)

          王逸,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章句》作者。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参加编修《东观汉纪

        王逸相关作品
        九思·守志-王逸(两汉)

        陟玉峦兮逍遥,览高冈兮峣峣。 桂树列兮纷敷,吐紫华兮布条。 实孔鸾兮所居,今其...

        九思·逢尤-王逸(两汉)

          悲兮愁,哀兮忧!   天生我兮当闇时,被诼谮兮虚获尤。   心烦愦兮意无聊...

        九思·怨上-王逸(两汉)

        令尹兮謷謷,群司兮譨譨。 哀哉兮淈淈,上下兮同流。 菽藟兮蔓衍,芳虈兮挫枯。 ...

        九思·疾世-王逸(两汉)

        周徘徊兮汉渚,求水神兮灵女。 嗟此国兮无良,媒女诎兮謰謱。 鴳雀列兮譁讙,鸲鹆...

        九思·遭厄-王逸(两汉)

        悼屈子兮遭厄,沈玉躬兮湘汨。 何楚国兮难化,迄于今兮不易。 士莫志兮羔裘,竞佞...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