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长歌行》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平仄及详解(汉乐府)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长歌行
两汉-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记:

佚名《长歌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长歌行》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徒〕白白地。

      平仄


      原始诗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古韵平仄:平平平通平,平仄仄仄平。 注:晞『五微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平通平,平仄仄仄平。

      原始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古韵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注:辉『五微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仄通平,仄仄平平平。

      原始诗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古韵平仄:平仄平仄仄,?平通仄平。 注:衰『四支平声』
      今韵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通通平。

      原始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古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注:归『五微平声』
      今韵平仄:通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原始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韵平仄:仄仄通仄仄,仄仄平平平。 注:悲『四支平声』
      今韵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重复字体:
      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图片版
        长歌行

        汉乐府(两汉)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

        汉乐府相关作品
        东门行-汉乐府(两汉)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

        长歌行-汉乐府(两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

        悲歌-汉乐府(两汉)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两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

        上邪-汉乐府(两汉)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